中文名: 佐罗
英文名: Zorro
资源格式: RMVB
版本: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经典影片
发行日期: 1975年
导演: 杜西奥•特萨里(Duccio Tessari)
演员: 阿兰•德隆(Alain Delon)
奥塔维亚•皮科洛(Ottavia Piccolo)
斯坦利•贝克(Stanley Baker)
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这部由洛乔.蒂萨利执导的影片,讲述在十六世纪中叶,军阀官僚盘据,民不聊生,蒙面的义侠查禄(阿兰.德龙饰)以神出鬼没的姿态为铲除恶霸而努力。蒙面侠查禄的故事在默片及声片时期曾被好莱坞三度搬上银幕,本片亦非欧洲版的第一部,论内容不算新鲜,但演查禄的阿兰.德龙造型潇洒,斯坦利.贝克演强横无理的许尔达上校颇为出色,加上剑斗场面甚多,故导演虽然平凡,但有相当的吸引力。
佐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1979年,黑色的眼罩,黑色的斗篷,像风一样快的骏马,如梦一样迷人的微笑。在佐罗与米盖尔总督之间自如转换的阿兰•德隆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西方侠客的潇洒和从容。锄强扶弱的主题,引人入胜的情节,若隐若现的爱情,如舞步一样优美的剑法,弗拉门戈风格的音乐,当佐罗用手中那把纤细的剑在上校维尔塔的胸前飞快地画出一个大大的“Z”字的时候,当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被解放的人们恋恋不舍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感到了这部外国武侠片在视觉和心理上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佐罗是少年人心中的英雄,中年人眼里的侠客,老年人呼唤的公正的化身,少女睡梦中的白马王子,就像一个百宝箱,几乎每一个人都能从佐罗的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在那时的胡同里,你会看到十二岁的我一边模仿童自荣的声音大声说着佐罗的台词:“一匹马,关键是要一匹马”、“无声就是默许,是不是,维尔塔上校”,一边挥舞着木剑去杀死想像中邪恶的上校,没有黑眼罩,没有随风飘逸的黑斗篷,没有高头大马,有的是幻想,是崇拜,是适合幻想和崇拜生长的年龄,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值得崇拜的英雄。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某个晚上,当年逾五旬的佐罗扮演者阿兰•德隆在舞台上神情孤傲地唱着法文歌时,你会看到四周骚动着的人群和年轻的中国女孩痴迷的目光、情不自禁的举止,因为英雄总是让空气燃烧起来的导火索,因为被美女思慕是佐罗生来就被上天赋予的使命,哪怕他只是佐罗的化身。
没人知道佐罗究竟生长在哪个年代,也没人知道他是生活在西班牙或者墨西哥亦或加利福尼亚,更没人能说清楚佐罗的真正长相,他可以是阿兰•德隆,也可以是霍普金斯或班德拉斯,但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会有佐罗的身影出现,哪里就有大大的“Z”,行侠仗义,剑过留痕,这“道”即存在于每一个侠客的心中,也存在于我们普通人的梦里。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翻译】朱晓婷 刘素珍 何际平
【译制导演】杨成纯 孙渝烽
【主要演员及配音演员】
阿兰•德隆——唐•迭戈/假总督/佐罗 (配音:童自荣)
奥塔维娅•皮克洛——奥顿西娅•普利多 (配音:程晓桦)
斯坦利•贝克——韦尔塔上校 (配音:邱岳峰)
恩佐•塞卢西奥——华金,唐•迭戈的仆人 (配音:邱岳峰)
穆斯塔西——加西亚中士 (配音:翁振新)
安德瑞娜•阿斯蒂——婶婶卡门 (配音:丁建华)
加科莫•罗西-斯图尔特---弗烈兹•冯•默克尔(配音:周瀚)
其他: 修道士弗朗西斯科—— (配音:孙渝烽)
这部影片是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进上译厂后的第二部力作(第一部是《未来世界》),当年公映后曾引起轰动。佐罗那英姿勃发的潇洒形象伴随着轻快悠扬的曲调,走进了千家万户。无数少女为之痴狂,阿兰•德隆成了她们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白马王子。自然而然,童自荣的名字也就镌刻在了一代影迷的记忆当中。此后,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阿兰•德隆在中国的代言人。用童自荣自己的话说,“在中国,我可以为十几亿的观众服务,十几亿啊……”
已故著名配音艺术大师邱岳峰先生是童自荣仰慕的老前辈,在剧中为邪恶的韦尔塔上校配音,余音袅袅,至今不绝于耳。他的语调化成了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邪气,如果说哪位配音演员的声音也可以杀人于无形的话,那一定就是他了。
肥胖愚蠢的加西亚中士由声线憨厚的翁振新配音,他本人的形象与他常配的角色真的还有几分相似。“马,关键是要有匹马。”每当想起这句台词,我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丁建华配的婶娘有那么点十三点兮兮,声音造型相当成功。回过头再来看她近年的一些角色,则判若两人。程晓桦通常演绎妖艳的女性角色别有韵味,常使人有“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遐想,没想到她为正面的“巾帼英雄”配音照样铿锵有力,不让须眉。 周瀚配的副官弗烈兹同样也是个喜剧色彩很浓的人物,一身军服盔甲笔挺的他,时不时的要左右腿狠狠地靠一下。这样一个粗鲁的武夫,竟然与前总督的遗孀产生了艳遇,还爱得死去活来,实在叫人既意外又好笑。
那些逝去的声音那些永恒的经典 这些声音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他们的声音是当时最舒心的享受,也是现在最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