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养生说法频出的当下,养生节目异军突起,专家团队却鱼龙混杂。养生书籍和电视节目只注重吸引人,而忽视了科学性。殊不知,在热热闹闹娱乐化营销之后,却可能给百姓留下很多误导,甚至病痛。 [推荐阅读:各科权威群批张悟本]
要说时下什么食物最火?恐怕非绿豆汤、长茄子莫属。而这些食物的推崇者张悟本,算得上目前国内养生界最热门的人物了。他的食疗方子中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不管给谁开,都少不了3样东西: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并称多次用它们治好了肺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等数十种常见疑难病症。
张悟本又出书,又上电视节目。在他口中,不管你患了近视、高血压,还是癌症,“药店”就是你家隔壁的菜市场,“医院”就是你家的厨房,“药方”则离不开五谷杂粮。据说,就因为他的理论,市场上杂粮都跟着涨了价。百姓更是追捧,很多人甚至把他的话当圣旨一样照着做。
绿豆茄子就能包治百病?
观点:养生不能被随意娱乐
调查:养生节目火爆谁受益
采访:传播健康需要科学精神
走访:张悟本火成什么样了
说法:各科权威专家批驳张悟本
调查:张悟本是否出自“中医世家”
思考:“张悟本现象”误国误民
张悟本真的是中医世家吗?调查发现:他的父亲、妻子,包括他自己都是原为北京市第三针织厂职工,他曾经的同事说,张悟本当时和她在同一个车间,主要负责维修机器,当时并不是医生,可能是下岗之后再去学的。张悟本以前倒是卖过保健品钙片。对于他所宣称的各种学历,经调查后均证明不实。>>>详细
张悟本真的懂中医理论吗?连网友都看出漏洞百出了!张悟本连人体基本器官都还没搞清楚,对中医的理念也是一知半解,对他声称有害的酸奶、酵母等食品的“成分”是什么都完全是常识性的大笑话!>>>详细
观点:养生不能被随意娱乐
专家呼吁,寓教于乐必须以科学为前提,有些娱乐化的养生节目别说救人,根本是在害人。以往打开电视,黄金时段大多被新闻类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占据。可现在,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不仅占据了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有些还把它当成“收视率救星”。而且,只要和养生沾边的节目,哪怕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甚至重播,也有无数老老少少的“粉丝”在电视机前虔诚等候。老百姓爱看养生类节目说明重视健康,正因为这种关注才需要得到最科学的指导。而当下有些养生书籍和电视节目只注重吸引人,而忽视了科学性。殊不知,在热热闹闹娱乐化营销之后,却可能给百姓留下很多误导,甚至病痛。
现状:养生节目登上各大电视台
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养生类节目已超过上百档。不管在哪个电视台,基本都有一两个与养生有关的节目,播出时间几乎涵盖从早到晚的各个时段,涉及中医、食疗、运动、营养、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各个方面。有的养生节目虽然被安排在下午时段,但这个传统的“垃圾时间”取得的收视率,甚至让晚间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望尘莫及。
家住北京的张阿姨就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收看多档养生类节目,包括中央台、北京台和一些其他卫视台的,不光看,觉得有用的东西有时都会拿小本记下来。“电视上教的都是比较简单的东西,食疗啊按摩啊,花钱也不多,所以试试无妨。我的邻居们也爱看这些,看完我们还经常交流。”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中老年人收看养生节目的比率为100%,其中超过八成人表示会按照电视上专家说的做,甚至有半数人表示,会“坚决照做”,因为“都能上电视了,肯定错不了。”
如今养生类节目收视率高,主持人算是节目的一大亮点。有些电视台的养生节目放弃了“专家说、观众听”的常规模式,改由三四个走活泼搞笑路线的明星主持人担纲,时而调侃时而爆笑,即使专家说到一半,也可以随便插话。还有的嘉宾主持在节目中以时尚前卫“90后”的姿态对嘉宾进行无厘头提问,与主持人的大胆进行娱乐化“呼应”。
节目形式也走起了娱乐路线,现场诊病等具有煽动力的环节打破了“得大妈者得天下”的准则,甚至很多“80后”都在看养生节目。某卫视养生栏目的策划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毫不讳言,他们的节目仍属于娱乐综艺节目。“只是在策划时,让它更有服务功能,用聊天的形式代替了专家讲课,这是一个品牌策略。”
养生专家也是推一个“火”一个,风头丝毫不亚于娱乐明星。经过媒体的层层包装,这些所谓的专家被冠以了“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等各种名头,成为中老年人竞相追捧的“偶像”。中医“白话版”的出现,让观众们从“听不懂”到“听得懂”到“喜欢听”,养成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做笔记的习惯,更有忠实粉丝索要签名,要求与专家合影留念。
专家们抛出的观点更是“剑走偏锋”。手纹能诊病、面相能诊病、痦子能诊病,这些看似人人都能掌握的方法让每个观众心动不已。一些在节目中出镜的专家,为了博得眼球甚至会“语出惊人”。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贾健斌曾和某位常在电视上露面的“营养学博士”共同参加了一档节目,那位博士在节目中说:“以往说肥胖是大鱼大肉惹的祸,要多吃素。但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肉食动物都很苗条,例如豹子和老虎。所以,单吃肉不会让人胖,糖、米、面、土豆才是‘减肥四害’。”论调之偏颇令正规专家极其无奈。
下一页:养生节目火爆谁受益

“养生节目风生水起最首要的原因,还是大家对于个人健康越来越关注了。不断放大的养生市场,注定了电视这种传播形式最多样、传播半径最广泛的媒体会涉足其中。”在健康传媒行业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太原市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领导组办公室顾问刘志俊说:“两年前新华书店的销售冠军一直被于丹的《论语》和易中天的《三国》占据,后来突然就被各种名目的养生书比下去了,此后,养生俨然成了整个出版界的‘摇钱树’。电视媒体上,迟早也会出现这个情况。”“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注定健康养生话题会成为媒体的‘主旋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
其次,是“看病难、看病贵”阻挡了许多人的求医脚步,不少人将日常防病保健转到了看养生节目上。刘大爷就告诉记者,只要电视上讲到关于降血压的方子,他都会认真尝试,因为“去医院看病太折腾了”。
养生节目热播最大的赢家,非各个电视台莫属。以往,很多节目都害怕只吸引到中老年观众,现在,这个群体却成为健康养生栏目的争夺对象。刘志俊说,他们的收视忠诚度高,从头看到尾都不换台,并且会每天准点守在电视前收看,是电视台最喜欢的。在健康方面,中老年的“购买力”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这也是电视媒体“相中”他们的一大主因。一方面,养生节目利用“分众”效应,帮电视台挽救了诸多垃圾时段;另一方面,与节目内容相关的药品、保健品、食品企业也从中看到契机,在相关节目时段投放广告。也正因如此,电视台愿意拿出7点档、8点档这样“一秒值千金”的宝贵时间播放养生节目。
为了保住收视率,不少养生节目“只管火不火,不管对不对”。“可以说,现在绝大部分电视台养生节目的制作者,根本不具备对节目内容及嘉宾把关的能力。”刘志俊说,健康类的平面媒体会有大量的专业编辑,毕业自正规医科院校,甚至在医院工作过。可对于电视台来说,节目的存亡完全取决于收视率,新节目说上就上,也说下就下,很多做养生类节目的人,可能一点医学背景都没有。
对于出镜专家来说,有些人因为上电视出了名,有些人更因此得了利。养生节目捧红专家,远比娱乐节目捧红明星容易得多。有专家因为上了热播的养生节目,挂号费从14元涨到600元,许多人在医院挂号时也指明说:“我要你们医院上了某某节目的专家的号。”
一个好医生的一番话,胜过一副好补药。但诱人的名利也让不少“伪专家”打起了养生节目的主意。一名曾在中央电视台健康类栏目工作过的董先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央视的健康节目,对于专家的把关极其严格:专家要求必须有三甲医院副教授以上职称,并且在卫生部备案,属于国家级专家;选题要求必须通过科学验证,并且获得多位专家共识。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卫视显然不会这么操作,毕竟他们本身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庞大的专家资源。加之正规专家讲课的内容不会那么‘唬人’,没有轰动效应,所以他们更愿意去选择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作者或‘民间科学家’。”董先生说,他们很多人学历无从考究,书中内容漏洞百出,但胜在能说、会说、敢说,有了一个好头衔外加一副好嘴皮子,就能上电视了。
除了出名,还有人从中牟利。有些出版社的相关人员或那些所谓专家背后的团队,会找到电视台,要求“上节目”,甚至提出买断某些养生栏目,通过电视宣传带动图书销售。更有甚者,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利益链条,除了书籍,还有各种养生产品。比如,“排毒教父”林光常在电视上说吃肉喝奶有种种坏处,鼓励大家吃素。可大家担心蔬菜的农药残留怎么办?买林博士的果蔬解毒机就对了。号称治愈无数癌症病人的刘太医、靠掌纹诊病的王晨霞等,都属于边谈养生边卖药的典型。
对于观众来说,能从养生节目中获取正确的、自己所需的知识,显然是最经济的保健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军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养生类节目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但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一些困惑。其一,各个专家的知识背景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讲的内容难免互相矛盾,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这个时候专家讲的内容老百姓照着去做,然后另一个专家讲的内容老百姓又照着去做,结果观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其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专家所讲的内容并非人人适用,尤其是一些特殊的保健方式,需要给观众交代清楚适用什么样的群体,否则容易出现副作用。第三,部分节目内容有些走极端,观众也容易因此走向极端。有网友发帖称:自己的妈妈一直按时服用降压药,其间看了某节目后,开始大量喝绿豆汤,结果血压反而更不稳定了。这位网友怀疑,是绿豆汤的解毒作用降低了降压药的药效。
下一页:采访:传播健康需要科学精神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李里特教授认为,以上种种现象最终可归结为一点,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现代社会太浮躁,有些媒体为了金钱利益,往往把一件严肃的事情说得很热闹,但也可能因此丧失准确性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娱乐化的养生节目,有的别说救人了,根本是在害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对此表示愤慨,这些节目都把养生放到了治疗的对立面,向老百姓传播着这样一个信息:你可以不需要医生。事实上,单靠吃某些东西或穴位按摩,是不大可能治愈疾病的,有病还是要上医院。“也有人来问我,说豆吃多了身体不舒服。这是肯定的,因为你根本消化不了!”姜良铎说:“我自己上节目时,都会不停提醒观众,保健是不能代替治疗的,有病一定要上医院。”
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编导商晓刚看来,做养生类节目绝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这是个彻彻底底的良心活!它关乎的是健康和生命,开不得半点玩笑。虽然全社会流行“娱乐至上”,但请什么样的专家、做什么样的话题,必须是严肃而认真的。
“不能让健康知识的娱乐性取代了科学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呼吁道,中国自古就有寓教于乐的说法,但娱乐必须以科学为前提,健康知识的传播需要科学精神。这与两点密切相关:一是专家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科学态度等;二是发布媒体是否真正做到了严格把关。“面向老百姓的健康科普知识,必须是非常肯定且已经过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如果仅是一些个人的、探索性或经验性的内容,就很容易对老百姓产生误导。”
他还表示,作为普通老百姓也得有科学精神。碰上会“忽悠”的专家,一定要保持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他的说法医学界是否认同?其他专家怎么看?科学依据在哪里等等。相对来讲,涉及到治疗的节目比单纯养生的节目需要更加谨慎。“科学是经得起质疑的,而伪科学则会在质疑声中暴露。”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对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片面的信息感到非常担忧。“其实,我们欢迎媒体和专家传播健康知识。但最近我看到一些报道,有人因为相信了所谓的专家的说法,结果耽误了治疗。这种情况的蔓延,给我们的健康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他希望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能与有责任的媒体合作,共同传播健康知识,为老百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建议媒体应对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目前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健康传播中信息的规范和标准问题,以保证信息的科学准确。”毛群安说。
下一页:张悟本火成什么样了

似乎一夜之间,张悟本这个名字就红遍了大街小巷。今年2月1日,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播出“张悟本谈养生”一期,就登上了史上同时段收视率的前三甲。据说,不少人一到固定时段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他的“脱口秀”;他去成都办讲座,有凌晨5点就等在门外的市民,只为能在讲台前排抢到一个好座位;他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成了2009年保健类图书中最大的“黑马”,上市6个月,占据当当网、卓越网、新华书店等所有排行榜的销售冠军。据报道,该书销量已达300万册。
他的挂号费也因此水涨船高。5月12日下午,《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国家奥林匹克中心西南门处的悟本堂。前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悟本是此处唯一的坐诊专家,目前已经没有两三百元较便宜的预约号了,挂号费2000元一次,而且已经排到今年年底。据了解,由于患者太多,悟本堂已不接受高血压患者的预约。一位自称是悟本堂销售中心的小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每天打进来的电话有1000多个,由于预约难度大,张悟本建议这些患者购买他的光盘和书籍。
不仅如此,杂粮也沾了张悟本“养生说”的光。在菜市场里,绿豆、黑豆已成了不少消费者的必买品,少则三五斤,多则几十斤,价格被不断推高。有摊主甚至调侃道,“这绿豆涨价都是张悟本的功劳!”记者了解到,以张悟本名义销售的某品牌绿豆甘草汤已经卖到138元,售价38元一瓶的醋泡黑豆,刚推出半个月每天就能卖出100多瓶,成为该公司最畅销的产品。
《生命时报》记者对30人进行的随机调查也显示,70%的人知道张悟本或他所倡导的食疗方。其中,40%的人相信或有点相信他的说法,另有20%的人因他改变了饮食习惯。27岁的邹小姐告诉记者:“我母亲患高血压,自从看了张悟本的节目后,每天用5斤豆子,煮出一杯水喝,剩下的豆渣全扔掉了,平时省吃俭用的她这回也不心疼了。”
下一页:各科权威专家批驳张悟本论调

在老百姓看来,张悟本的养生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学。然而,这套“不用吃药”的食疗理念,在权威专家眼中又是怎样?日前,《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医、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学科的专家,对他的几大主要论调进行点评。
论调一:“万能”食疗方———每天1斤绿豆煮水。在张悟本的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绿豆说”了,它不但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对此,全国名老中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席专家晁恩祥无奈地表示:“像这种一个萝卜、一斤绿豆就能治病的说法,未免太过荒谬!”绿豆汤确实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但古书也记载,它会与药物的相关成分发生反应,从而降低药效。正在服用各类药物,特别是中药汤剂的人一定要慎喝绿豆汤。
这个方子是否能治百病?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点评说,有两点老百姓必须要知道,一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而治、因人施治。食疗同样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方法不同,不同的季节调理方法也不一样。二是中医历来讲究的都是“以治为主,以食疗为辅”,仅依靠食疗治病需谨慎。
论调二: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竭,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吃药吃出来的。张悟本表示,降压药不但会扩张血管、造成脑溢血,它还伤肾,10个透析病人,9个半是药源性中毒而起,8个是长期服药的结果。听闻此言,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文气愤地表示:“这完全是缺乏基本医学知识的说法!人一旦患了高血压,最终可能都会发生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如果不吃药,发生这些并发症的危险性更大。”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向红丁也表示,美国、英国等国家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表明,正确的降糖、降压和调脂治疗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一种成熟药物的正面作用,都强于其副作用。饮食很重要,但不能取代必要的药物治疗。
论调三:不要喝酸奶,里面的增稠剂会让血管堵塞。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教授批驳道,不是所有的酸奶都加增稠剂。退一步说,即使用了,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来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况且,增稠剂本身根本不会造成血管堵塞,这是很无知的说法。“营养学界长期以来有一个共识,酸奶是最值得推荐的奶制品,它含优质蛋白,钙含量高,营养仅次于人乳。”
论调四:生吃长条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药,它不仅吸油,治血脂黏稠,还能治肿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里特教授表示,茄子对补充人体膳食纤维确实有好处,但它就是一种普通的蔬菜,在营养方面未必比深色绿叶菜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也告诉记者,在中医中,生吃茄子确有一定的清热解毒、活血消痛的功效,茄子提取物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但这种吃法并非人人都适用,而且,不同体质的人摄入量是多少,也都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论调五:高血压患者应大力补钙:女性3000毫克,男性4000毫克。我国对于钙的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每日800毫克,老年人为1000毫克。钙的可耐受最大剂量(UL)为2000毫克。“这个推荐量参考了国际上的标准,本身就已经偏高了。而张悟本开出的方子足足是推荐量的4倍。一旦钙片吃多了,容易导致泌尿系结石、便秘等。”李里特表示。
论调六:吃盐多少跟血压没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盐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涉及20万人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人每天平均吃盐量已达到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线’6克。”王文告诉记者。
论调七:80%高血压、糖尿病都是误诊。王文称,根据国内外标准,这两种病的诊断都很明确,尤其高血压,诊断不难。“他在门诊中就遇到一位老患者,相信了张悟本的话,断了药,只喝绿豆汤,结果血压上去了,只能去医院找医生。真是害人不浅!”
下一页:张悟本是否出自“中医世家”

那么,这个敢在电视上抛出各种“怪论”的张悟本究竟何许人也?据某媒体报道,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曾为国家领导人保健医,6岁开始随父学习中医,食疗临床经验二十余载,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悟本堂中医研究院掌门人,人称“中医食疗第一人”和“京城最贵中医”。
关于张悟本的出身,近日,某论坛网友爆料称,张悟本原为北京市第三针织厂职工(现为铜牛集团),其妻子和父亲都是该厂员工,并非出自“中医世家”。
为查明真相,5月12日傍晚,《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张悟本曾经的住所、北京东三环边上的某小区暗访,碰巧遇到一位在此住了近二十年的大爷。他得知记者来意后称:“你说的是张悟本啊,我也在电视上看到了。当时我还挺纳闷的,这不是老张他儿子吗?还挺能白活的。”这位老先生表示,他父亲是会给人按摩、针灸什么的,但没听说是中医世家,我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也没找他们看过病。
此外,还有两位曾经也是北京第三针织厂职工的阿姨表示,张悟本确实曾为北京市第三针织厂职工,其妻子和父亲也是该厂职工。其中一位阿姨说,张悟本当时和她在同一个车间,他主要负责维修机器,当时并不是医生,可能是下岗之后再去学的。对于“他父亲是否任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另一位阿姨摇着头,意味深长地笑着道“没听说过”,并表示张悟本以前倒是卖过保健品钙片。
有资料显示,张悟本的教育经历是:“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不过网上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为求证该资料的真实性,5月12日,记者进行了电话采访。北京医科大学现已归属北京大学医学部,该部负责学籍管理的马老师经查询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1981年,该校无毕业生毕业;1981年入学的学生里面,也没有找到叫张悟本的人。对此,一位熟识张悟本的编辑告诉记者,张曾告诉过她,他没毕业就退学了。当记者又打电话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求证时,巧的是,一位女老师告诉记者,“昨天还有人过来帮张悟本办理毕业证明,说他原来的不见了。”女老师告诉记者,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确实开过中医药专业,也确实有个叫“张悟本”的学生。不过,当时这个专业国家不承认学历,是函授性质,不用脱产,主要是自学,开卷考试。
下一页:“张悟本现象”误国误民

在调查采访中,百姓对张悟本和“绿豆说”关注空前,信与不信都已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冷静思考。几乎所有受访专家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张悟本的论调中,确实有对的成分,但也掺杂许多不科学信息,九句真话掺上一句假话,更会误导百姓。事实上,这种担心已经变成现实。据《成都商报》报道,已有人因喝绿豆汤导致胃痛、痛经等问题。还有网友发帖称,正月十八那天,他花了2000元找张悟本看病,开的绿豆汤、冬瓜汁,现在没啥效果,倒添了不少毛病。
“张悟本现象”并非个例,如今养生论调出一个火一个,养生专家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的仅为钱财。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田向阳认为,现代人对健康的热衷是其土壤,但这块土壤尚不成熟。卫生部去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加上医学的专业性,很多人无法分辨真假。而有些所谓“专家”往往又抓住大家想走捷径、有病想尽早治愈等心理,时常爆出惊人之语。曾看过半集《百科全说》张悟本节目的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刘克玲坦言,她一直纳闷这些人的名称是谁赋予的,如“第一人”、“教母”等等。“他们出名离不开媒体热捧,媒体应更加认真地查实其身份和资质。”国医大师李济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医讲究辨证,还要辨体,每个人体质不同,病症不同,随便乱补肯定有害。现在媒体热炒的很多养生说法都太绝对,这是非常不慎重的,可以说是误国误民!
田向阳呼吁,媒体发布健康资讯需要提高门槛,应有医学专家顾问团为媒体“保驾护航”,一来确保专家真正有资质,二来为传播出去的内容把关。作为老百姓,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说?科学依据在哪?其他的专家怎么看?要静下心来多质疑,太玄的东西不可信,盲从很容易既花钱又误病。
甚至有专家断言,张悟本仅是“昙花一现”式人物。只有传播有科学依据的真理才能长久,从“神坛”上跌下来的林光常、刘太医都是教训。
编后记:作为专家,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百姓健康,每句话都必须科学严谨;作为媒体,有责任传播健康,但必须是正确的知识;作为百姓,有防病治病的需求,但切忌盲从,有病时更不能因轻信某种说法而放弃治疗。希望所有人和我们一起,用科学精神,传播健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