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1日,由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主办的“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举办,作为该论坛的核心议题之一,8月21日上午举办的“市长圆桌会议”、“院长圆桌会议”、“企业家圆桌会议”分别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医改的热点、难点问题。搜狐网健康频道全程参会报道,以下为部分嘉宾精彩发言摘要。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
上海医保资金结余将达30亿
医院降费受奖励
发言嘉宾: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
城市的公立医院当中,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和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怪圈,政府投入越不足,医院为了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就开足马力,追求经济利益,使医疗费用快速、不合理地增长。医院的逐利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投入的决心和动力,导致投入进一步不足,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医院的逐利行为,进而形成政府投入越来越不足,医疗费用上涨越来越快的恶性循环。于是,公立医院离公益的轨道越来越远,看病越来越贵成为必然的结果。因此,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必要选择。
今年以来,上海在承诺增加对公立医院投入的前提下,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一、我们的做法
在今年上半年,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部门间和部门与医院之间的管理。具体体现在6个方面。
1.市政府两次召开全市30余家三级医院院长参加的专题会议。首先是分管副市长与院长展开坦诚的对话和交流,形成共识。现在医院控费确有空间,确实有水分可挤。在分管副市长、卫生局长和三级医院院长中形成了这样共识。在此基础上开第一次会,进一步通统一思想、进行思想动员,明确政策目标。
2.卫生局与5个政府部门共同下发关于2010年加强本市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控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2条控费措施。
3.申康医院管理中心修订三级公立医院考核办法,大幅度提高控费在三级医院考核当中的权重。
4.市医保办改革医保支付结算办法,改革的核心是三条:一是鼓励三级医院申请参与医保预付制度改革,医保办在年初核定并预付当年医保额度,在核定的医保额度内,结余部分医院可以留存。二是如果超出额度,医院与医保共同分担,分担的比例比前几年有所调整,以前一个医院超支以后,超支部分医保办承担80%,医院只承担20%。从今年开始,如果超支,医院承担的比例上升到40%,我们认为现在医院每净赚100块钱,大概医院自己可以拿40块钱,这40%就是医院超支等于白超,以前医院有很大动力,超了以后医保办出80%,医院出20%,自己还赚20%。我们经过精心的计算,把医院承担的部分增长到40%,医院就没有超支的动力。三是医院费用原则上不能超过上年度7%,超过的部分医保不予承认。
5.物价部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降低大型医疗检查和临床检验的价格,进一步提高技术劳务价格,医院收入的含金量能够增加。
6.除了这些政府部门以外,各个三级医院都成立了控费领导小组,加强对控费工作的领导和实施。以前医院也讲控费,但只是讲讲,不一定做。这次医院是真做了,各医院都成立相应的机构,保证控费工作的领导和实施。
二、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药费增长。主要措施有三条:
1.调整用药目录,增加基本药物和价廉、效好的国产药品,减少价高且可被国产药替代的进口药物。
2.倡导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药的理念。我反复讲,评价医院好不好,是看它能不能用更好的钱帮人家看好病,评价医生好不好,是评价他能不能用更少的钱帮人家看好病。
3.推广简易包装。现在上海从最好的瑞金医院做起,推广用一个小口袋把药带回去,我告诉他们,连最好的瑞金医院也可以做到这样,其他医院有什么做不到?现在瑞金医院进药都是一大瓶一大瓶,不再进很漂亮的小盒子包装的药。
三、充分利用卫生信息化手段,加强实时监控,提示减少重复检查和用药。主要是两条措施:
1.建立三库,医师库,上海所有有处方权的医生建立一个库,每个医生都有一个代码。
2.建立药品库,上海市场上卖的药每个都有一个代码,建立一个库。
3.建立医疗项目库。
三个库建立以后,上海任何一个有处方权的医生今天开了什么药,在我的平台上都能看到,所以对一些医生不正常开药的行为都能一目了然,不能逃脱,包括我已经4年没看过病了,我的名字也在上面。这就有力地加强了医院和医生之间动态的监督。
第二个信息系统的功能就是今年7月1号,23家市级医院中开通了全部的信息互联互通,减少了重复检查。例如信息系统中的提示功能,一个医生在台上要开一张B超,如果这个病人以前做过B超,计算机会提示你这个病人于某时做过几次B超,如果你要看结果就点进去。有了这样的功能以后,75%的医生打消了要开B超的念头,4个人里面有3个人他回头不再开B超了。我们做医生有个体会,我觉得他要做B超检查,但是我不记得他以前有没有做过,现在计算机一提示,4个人里面有3个人医生都觉得不用再做。
四、大力通过科学研究来降低医疗费用。
以前的科学研究是解决高新技术,今年开始,市政府立专项,专门支持能够降低医疗费用的新技术。比如陈竺部长几次在会议上表扬,我们有一个教授是治疗儿童白血病的教授,5年生存率85%,全世界最高的水平,花费40万。今年他研究出一个新办法,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25%,只需要10万,但5年生存率依然是85%。现在市政府大力提倡专家教授研究如何省钱,而不仅仅是如何把国外最先进、最贵的东西引进来。
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很多成效:一是今年上半年(5月份开始)比去年上半年医疗费用的增速,从17%下降到13%,下降4个百分点。整个医疗费用增速从22%下降到12%。预计全年上海整个医保费用可以下降10%,即医保资金省钱30亿以上,老百姓少掏将近10亿。其中门诊费用降低尤其明显,三级医院门诊费用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是2.5%,去年上半年是30.8%,三级医院门诊费用今年增长的速度比去年增长的速度下降了91.9%。同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费用也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下一步的打算:
一、深化这项改革。医院总体收入没有比去年增加,但是收入的结构转换了,医院得到的结余一定明显比去年多。当然同时对老百姓也更有益,老百姓自己看病掏的钱更少了。
二、怎么样用好结余下来的30亿。一是奖励控费工作做得好的医院,让他们进一步增加控费工作的内生动力。今年市政府已经和医保协商好,拿出一部分钱奖励控费做得好的医院,让医院感觉到与其像以前那样乱充医疗费用,还不如真正降低费用到政府去拿奖励。
三、拉近各种医疗保障之间的水平。上海的医疗保障品种很多,因为建立的时间已经很长,上海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是各个品种之间的差距太大。以前我们没有钱拉,现在我们有30个亿省下来,就有钱做这件事。
四、把钱用在健康教育和预防上,使得上海老百姓有病不仅要有地方看,看得好,而且最好不生病,医保结余资金中如果拿5亿元出来做健康教育,相当于人均经费又翻一番。
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成绩,公立医院的运行就渴望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霍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