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观“骂”
●卢悦,某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绝大多数人对“挨骂店”抱持的是猎奇心态,其中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许占主要作用。当事件本身太吸引眼球时,反而淹没了(店主)原本助人为乐的初衷。对于挨骂店所具有的民间自发的心理咨询色彩,这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动机。
因为,心理咨询讲求咨询双方的双赢,咨询的目的并不是获得宣泄的满足,而是在满足的同时获得挑战,是一种正向循环的开始。正向的循环,是要挑战极限,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并努力改变这种被污染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些店主能够不断成长,完善自己,得到更好的支援系统,最后将其变成一种社工组织,我对它会充满敬意,因为社会需要这些中立的社工组织来平衡两极,化解这种常规性的冲突和压力。
但在目前情况下,这样的“挨骂店”的伤害性要大于帮助。因为在“骂”与“挨骂”中,你不知道跟你沟通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只是单纯去骂对方或与对方对骂的话,有些有人格障碍或精神障碍的人,会沉溺其中,如果缺乏操控能力,会被刺激到旧伤崩裂,甚至让人崩溃、自杀、去伤害别人。这种可能性在心理咨询中是一直存在的,也是每个心理咨询师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却防不胜防的。
心理咨询这件事不好玩,也不安全,建议那些有纯粹助人动机的人,不要只凭一腔热情天真,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没有任何机制督导和后援的隐性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