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习惯发生改变 需警惕肠易激综合征

王朝健康·作者佚名  2009-10-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医信箱:我是一名普通的务工人员,去年开始,我发现大便时便上带有黏液,当时认为是肠炎,就自己买了药吃,可没什么效果。后来去照了肠镜,被诊断为慢性直肠炎。西药、中药吃了很多,可不见彻底好。现在有时下腹部有不舒服的感觉。

我的病怎么才能治好?

解答: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毛华博士

你主要表现为黏液便及下腹部不适感,根据病史及肠镜检查排除了乳糖耐受不良、憩室病、药物性腹泻、胆道疾病、寄生虫疾病、细菌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或肠炎,显微镜下(胶原性)结肠炎和早期炎症性肠病等器质性疾病,对年龄超过40岁,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还需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及血清癌胚抗原,排除结肠息肉和肿瘤等,应考虑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

发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

肠易激综合征(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这种病的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

症状: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二、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五、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治疗:少吃容易产气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而言,饮食上应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一般而言宜避免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此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还可接受药物治疗及心理和行为疗法,如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等,据国外报道有一定疗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