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细辨适应证。

如果服用中成药,更须注意适应证,因为,中成药多为丸药或胶囊,作用缓和,须较长时间服用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尤其是肾虚这种慢性病证,更要长期治疗才行。
因此,必须细辨证候方能对症下药,具有针对性。
如肾阴不足要补益肾阴,其经典的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但如果症状略有改变,或以适应证中的某一症状最为突出,则用药亦有变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稍加一、二味药,则能派生多个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则成知柏地黄丸,功能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而致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背酸痛、遗精等症。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则成都气丸,功能滋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呃逆之证。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即成麦味地黄丸,功能滋补肺肾,用于肺肾两证。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则成杞菊地黄丸,功能滋肾养肝,主治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等。
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则回复成“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成为具有温补肾阳,治疗肾阳虚弱的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