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内科副主任高血压研究室及高血压病房主任孙宁玲教授在第12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指出,血管病变常常发生在临床疾病前,并促使心、脑、肾血管疾病进展,因此要警惕血管的早期病变。
关注早期血管功能
孙宁玲教授指出,高血压是影响血管病变的第一因素,同时血脂、血糖、肥胖等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
反映早期血管功能的指标包括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 index,ABI)。PWV是判断亚临床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可以筛选出早期干预目标人群。PWV增高是指血管僵硬度增加,其反映是管壁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正常水平的PWV应≤10m/sec,10m/sec
科学评价血管损伤
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不少是因内皮功能紊乱所致,反映血管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反映疾病的病程进展。因此,进行动脉弹性、功能的测定评价很有必要。
孙宁玲指出,血管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内皮功能不全有关,内皮功能不全会导致小动脉功能减退和大动脉的重构。在高血压早期或初期,血管功能病变包括小动脉功能异常,C2降低和SVR增高,PWV、ABI可读性增高;到持续高血压期,大动脉出现功能异常,PWV及AI和中心动脉压异常增高,ABI异常。
而血管损伤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小动脉血管损伤(腔/管比值下降,动脉狭窄,周围阻力增加-高血压);微血管损伤(通透性改变,组织灌注阻力增加,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腔隙性脑梗塞、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等。
早期预测及治疗
从高血压到心血管病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患者前期只有明确的高血压症状,随之出现靶器官疾病,在亚临床症状期,肾脏出现动脉功能异常、蛋白尿、肾动脉硬化,心脏出现左室肥厚,同时出现视网膜病变损伤;在症状期,患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不全,AF心律失常,TIA;到了多症状终末期,将出现ESRD、AMI、CHF、VT/VF、脑卒中等各种危重病症。
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更高。一项对全球15个国家、18个临床中心,1277名因外伤死亡人群(5~34岁)进行的活检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胸/腹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因此,年龄在35~55岁之间,存在正常高值血压、血糖在IFG及IGT阶段,以及出现肥胖、代谢综合征的人群,需要早期评价血管功能。
“高血压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需要早期预测及治疗。” 孙宁玲再次强调。通过PWV及ABI的检查可以判断高血压前期的早期血管功能,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血压、血管早期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