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童心融入设计 领略成人世界的童年情怀(图)

王朝家饰·作者佚名  2010-05-25

每年6月,杂志几乎难逃应景“儿童节”的宿命——童心设计师,童真的产品,甜蜜的糖果色加幽默的可爱。这些,全然是创造给已经“长大”了许久的人们一个重返赤子的moment。然而有一张“baby face”绝对不够,重要的是有一颗“baby heart”——即便没有外在的“娃娃脸”。

全世界除了真正的儿童,最有儿童心理的就是艺术家和无限接近艺术家的设计师,所以,他们容易忘记形骸,将创造的过程及结果呈现一种极有意思的形态。我所认同的一种属于设计的儿童心理,是将手工美学放大。从折纸到线条、从橡皮泥到雕塑感、从漫笔到大胆用色、从积木到镶拼——用手工的质感表达的设计,容易带来最原始的心理反应。在这个方面,来自荷兰的女设计师Wieki Somers做了一系列非凡的尝试,她做了一个“China Stools”(中国小凳)系列,曾是在Design Miami上展出的 “Chinese Stools – Made in China Copied by Dutch”(中国的小凳——中国制造,荷兰复制)主题作品之一。创作过程很单纯,她在北京呆一个月,同中国传统手艺人一起工作,用铝来复制中国的小凳,并涂上象征现代一面的红色。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这个样式的小凳是在南北方传统产品中最漂亮设计之一,也包含了现在很少有机会能看到的熟悉记忆(年幼时的坐骑)。

从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做童心设计和做儿童产品完全是两回事。前者能给激起成年人的童心反应,后者则只是做了儿童这个年龄段所需要的东西。

再进一步放大儿童心理的设计,会更多地集中在创造尽量远离社会属性的产品。同样是Wieki,她又带来一叶小舟状的浴缸,设想了一种在沐浴与漂流的结合。以色列人Arik Levy的香水瓶则仿佛是在操场上捡到并藏起的美丽玻璃;西班牙设计师Martí Guixé创作了一个完全空白的时钟,每个时间点都可以写写画画自由定义……看到这些,每一个长大了的社会人,都容易被它们不那么社会的属性触动。

当设计者保持了这种可贵的儿童心理,他们就常常能做出让孩子和大人都喜爱的产品来,设计带来的众乐乐比起扭捏着和孩子一起穿阿童木的母女装,显得高级了不少。

[1]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