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茶苑
南强
北苑茶,因为产于建瓯,又称建茶,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历史名茶
。不要说一般的饮者,就是我这样的有二十几年饮茶史的“资深”饮
者,也是近年来才逐渐了解的。
20多年前,我在建溪畔的一个小村插队。近村的一片红土坡有上
百亩青翠的茶园,和一座简陋的粗制茶厂。每年春天,我都要到茶厂
干活。厂里备有一只篮球大的深褐色粗瓷茶壶,新茶一做好,茶师傅
便抓起一把,先放在鼻前闻闻,然后投进壶里,冲入开水。要喝只管
大碗倒。一壶喝完了再泡一壶,只要愿意喝,大茶壶里永远有茶等着
你。不过有时是绿茶,有时是乌龙茶。我更喜欢的是乌龙。这种半发
酵的茶,条形粗壮,泡出来的茶汤色泽金黄,香味醇厚。满头大汗口
干舌燥之际,咕嘟嘟喝一碗下去,先苦后甘,解渴生津,周身舒畅,
感觉特好。
过了若干年,我才知道,我插队的那个茶园,正在当年的北苑范
围;我喝的茶,就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北苑茶。在进一步研究,又使
我知道,北苑茶曾经有过一段无与伦比的辉煌岁月。中国历史上朝廷
办的御茶园只有两处。一是唐代的阳羡(宜兴),另一处就是宋代的
建瓯北缘。据至今尚存的北苑石刻遗迹和有关史料所记,北苑的全盛
时期有三十六焙,茶园沿建溪绵延近百里。所制的茶,称为“龙凤团
茶”。据蔡襄的《茶录》记载,选老茶树的顶尖嫩叶,采下,水浸后
剥去包叶,用中间如针细的叶心作原料,经长达数十天的一系列加工
烘焙,最后再用茶模压制成由龙凤花纹的薄饼,饰以金箔,涂上一层
蜂蜡始成。由于制作精细考究,诺大的茶园每年仅产上百片茶饼,专
攻皇帝享用。大臣们偶然得到一二片赏赐,如获珍宝,欣喜倍加,舍
不得轻易品尝。由于团茶的汤色尚白,为便于鉴别别,又发展了专门的
釉茶具兔毫盏。出现了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等一批茶
文化专著。一时间,宫廷中的士大夫阶层茶风大盛,不仅讲究品饮,
还喜欢“斗茶”。每当新茶上市时节,王公贵族富商名流,纷纷聚集
一堂,比品各自茶叶的优劣。斗到酣处,诗兴大发,于是又产生了一
大批饮用北苑茶的诗篇。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沈括,朱熹,陆
游等大家都有诗歌流传至今。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
的茶文化高潮。正因为如此,随着南宋朝廷的灭亡,北苑茶再度领风
骚了100多年后,与纤巧妩媚的宫廷画一起,开始没落了。来自北方游
牧地区的元朝统治者对精细的龙凤团茶失去兴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
璋干脆下令罢制。北苑茶园虽然还在,却不再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御茶
园,而该生产一般的条形散茶了。随着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
冻顶乌龙相继崛起,北苑茶却越来越不为人知了。一代名茶,几经湮
灭。
所性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北苑茶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
80年代以来,北苑乌龙流行日本,出口量年年增长。并先后获得国家
级评选金、银奖。前不久,建瓯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北苑贡茶评
选拍卖会,吸引了许多外地茶商、记者喝茶文化爱好者。一些生产北
苑茶的厂家,拿出他们最好的产品参加评选拍卖。活动虽只进行了两
天,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评选出的水仙茶王和乌龙茶王分
别卖得100克7.5万元和6万元的天价,超过了金价。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什么是真正的好茶?不仅要有茶叶自身
的优良品质,同时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在品尝北苑乌龙的时候,
那雪白晶莹的茶具,金黄透亮的茶色,清醇沁肺的茶香,回味无穷的
茶汤,伴随着茶厅里若有若无飘荡的轻音乐,和如花似玉的少女们的
茶艺表演,不仅让我感到了今天北苑茶的独特风味,也是我想起了数
百年前宋朝王公贵族们的斗茶的习俗,想起了陆游们一边品评着茶香
,一边挥洒着笔墨写诗的情景。“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那时何等的风雅!我还想起了当年在那个简陋茶厂中端着大碗就
着粗瓷大壶喝茶的时光,虽然近乎牛饮,却也俗的有味。俗也好雅也
好,古也好今也好,只要是真正的好茶,就有永远值得品赏的韵味。
我爱北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