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农庄,每一个人都学会了这首《喀秋莎》。近卫第3步兵师很快在艰苦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全部阵亡,从听到《喀秋莎》开始,他们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月。战争还在异常惨烈的进行,德国人似乎一直吉星高照,每天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俄国人死在战场上。基辅城外的一个包围圈就吃掉了整整65万俄国士兵,他们像被镰刀割下的麦子一样倒在肥沃的乌克兰原野上,直到冬天还没有被埋葬。深秋已经到来,在维亚兹马,在布良斯克,在莫斯科附近的每一个战略据点,德国人都在大踏步的前进。然而,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多管火箭武器也在同一时间被送到了苏联军人的手中,这种武器没有任何标记,只是在沉重的炮架上刻着一个醒目的k字。士兵们不知道,这个k字代表着遥远的“共产国际”兵工厂;但他们看到了火箭炮强大的破坏力,听到了它刺耳的呼啸声,当它成群结队发射的时候,整个大地甚至都在颤抖。士兵们热爱这种武器,便把它命名为“喀秋莎”——以k字开头的女子的名字,一个只给亲密的女子使用的昵称,一个站在峻峭的岸上、迎着明媚的春光高声歌唱的女子。从那时起,喀秋莎就成为一切火箭炮共同的爱称。第一批使用“喀秋莎”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家乡,甚至没有收到爱人的书信就死去了。整个战争中一共有2600万人丧生,其中2000万人死在了战场上。四年过去,当整个苏联的人力已经接近枯竭的时候,苏军士兵终于来到了柏林城下。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他们在炮弹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为每一个燃烧的村庄复仇!”“为每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复仇!为每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复仇!”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上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这些喀秋莎都是在万里之外的兵工厂里,由苏军士兵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制造出来的,许多普通的俄罗斯妇女手上结起了厚厚的茧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自己的民族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战争结束了,但被战争夺取的2600万生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和鲜红的万字旗一起被埋葬在烈火中,《喀秋莎》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俄罗斯的喀秋莎被证明是值得思念的,配的上前方将士的魂绕梦牵;思念喀秋莎的小伙子们也被证明配的上这场胜利,配的上与喀秋莎永恒不朽的爱情。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60年过去了,人们经常想起喀秋莎。我从来不曾亲眼目睹喀秋莎,但每当一些场景到来,引起我的感慨,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