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茶味人生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咏茶味人生

这次在香港小住数月,先后走访了一二十家茶庄并茶具博物馆。

印象之一是,他们无不讲究中国茶道传统的文化气氛和审美环境,从

茶号招牌直到茶室的一般陈设,包括茶桌、茶凳、茶器、茶品,以及

伴奏的音乐,四壁的字画,无不流露出了传统的中国情味和中国风俗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则要数坐落在九龙尖沙咀区段上的一家茶寮:

只因其壁上挂着一幅三尺来长的条子,那上书有四个浓墨的隶字:“

茶味人生”。偕行的还有两位茶侣,一位是杭州的吴君,一位是南京

的朱君。他俩抬眼瞥见这幅条子时,也皆顿生兴味。但见吴君趋步走

到那幅条子跟前端详一会,把缀书在“茶味人生”底下的两行联句,

一字一顿地读出了声——茶味人生随意过,淡泊知足苦后甘。此联句

乃楷书小字,想必是权作注脚之用。尽管它未能把“茶味人生”所深

蕴的内涵完全破译出来,倒也通俗明白,自有其可取之处。

当一位青年调茶师给我们递茶过来时,我便问他,这幅条子是不

是哪位书法先生书赠你们的?他笑说:“那是我跑了几十家文物古董

店,好不容易才觅得的。我们这些靠茶谋生的人,朝朝暮暮都在跟茶

和茶客打交道,咀嚼咀嚼‘茶味人生’这几个字,似乎蛮有味道。”

“你有如此眼力,如此情怀,真不容易啊!”我不由赞许说,“

是嘛,诚然如你所说,你作为一名调茶师,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跟茶

和茶客打交道。而就茶客来说,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本埠的

,还是外埠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尚俗的,还是尚雅的,你都得

悉依他们的不同口味来调茶。不难推想,你从中所味得的人生体验,

特别是通过茶来深味人生的种种体验,一定很是深切吧。”

没有想到听了我这番话,那位青年调茶师即带着一种*的口口吻

说:“哇!我们的这幅条子挂到如今,总算没有白费工夫。如此善解

我们调茶师的慰藉之言,我这还是头一回耳闻呐。”说罢即彬彬有礼

地做了一个请茶的手势,并说,他得去喊老板来陪我们喝茶。

说笑之间,那位青年调茶师果然带着老板欣然走上前来,我们彼

此递交名片后,他即坐下来陪我们喝茶。原来这位老板也是调茶师,

他热情地表示说:“欢迎光临,并请多多赐教。听说三位先生非常理

解咱们调茶师。至于说到茶味人生嘛,那么这在象我这样的调茶师来

说,却是苦涩之味有余,而甘美之味往往不足哇。不过本着淡泊自甘

的人生态度,我们这些人也就适然,安然罗。”我称许说:“阁下在

人生感悟方面见解不俗嘛。所谓‘淡泊自甘’,这正合乎中国茶道的

传统精神,历代多少茶道大师,也都是淡泊一生,从而才得以成就一

生的啊!”接着,大家便侃起了历代那些茶道大师的许多轶闻传奇,

不由谈笑风生:或则卢全,陆羽,或则赵佶,朱权,不一而足。尤其

是茗谈到了苏东坡和曹雪芹这两位茶道大师时,则格外侃得兴高采烈

直到告别之时,茶寮主人竟仍不舍得撂下刚才茗谈的话题,遂即

回头指指那幅“茶味人生”的条子,不无幽默地说道:“这个话题在

我们这些结缘于茶的人来说,恐怕称得上是永恒的话题呐。”

“那好,”我笑着与之握手说,“那就等着我们下次再会,再侃

!”(凯亚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