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
Image:11589424355719617.jpg 图-22 图-22“眼罩”tu-22(blinder)
图-22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眼罩”(blinder)。
图-22大约于1955年开始设计,1958年首次试飞,1961年在前苏联航空节初次公开展出,1962年开始装备部队。其高空最大速度达m1.5,是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图-16的后继机,主要供空军远程航空兵使用。该机未大量生产,估计只生产了250架左右。除部署于前苏联空军、海军航空兵外,还向利比亚空军提供了24架,向伊拉克空军提供了12架。
到1992年底,前苏联海军航空兵还有30架图-22轰炸型和20架海上侦察/电子战型在服役,空军仍有75架在服役,但已改为执行电子干扰及侦察等辅助性任务。
图-22有5种型别:
“眼罩”a轰炸侦察型。机身弹舱内可带自由落体核炸弹或常规炸弹,最大航程只有2250公里,不适于执行原定的战略任务。生产架数不多,只有少数服役。向伊拉克提供的就是这种型别。
“眼罩”b轰炸型。外形象“眼罩”a,但性能提高了,弹舱内可带装核弹头的as-4“厨房”空-地导弹,机头雷达更大,机头上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向利比亚提供的是这种型别。
“眼罩”c海上侦察型。机头有空中受油探管,弹舱门上有6个照相舱口,有电介质板,机头罩经改进,有些还装有电子对抗设备或电子情报收集设备。交付了约60架,大多数供海军航空兵使用。
“眼罩”d教练型。教练员座舱在标准座舱之后,位置略高些,座舱盖加长了,亦提供给利比亚。
“眼罩”e电子战/侦察型。头锥作了改进,并增加了电介质板。
图-22的自卫武器很少,仅在尾部有一门30毫米机炮。自卫手段主要靠速度,夜间使用电子干扰机自卫。由于重量大,机翼面积较小,故盘旋性能不好,投放武器时机动范围小。其综合作战能力介于美国的b-58和英国的3v轰炸机(“胜利者”、“火神”和“勇士”)之间。图-22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可使用加力起飞,爬到10000米高度,再以990公里/小时的平均速度飞往目标,同时爬升到12000米高度,距目标500公里,速度加大到m1.2~1.4,距离目标180~270公里时发射导弹,然后仍继续飞向目标,以制导导弹。若使用常规炸弹轰炸,则飞机要以超音速的冲刺速度接近目标。在目标上空以高亚音速进行水平投弹。攻击后以超音速脱离。采用这种攻击方法时图-22的活动半径约为1000公里。最大作战高度为14700米,超音速攻击时的最大作战高度为12000米。为加速到超音速,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使用加力。
图-22机头很尖,机翼很薄,后掠角大,机身外形流线光滑。按跨音速面积律设计,两台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尾部上方、垂尾的两侧。平尾、垂尾都有较大的后掠角。
机翼悬臂式中单翼,全金属结构。从翼根起有小的不变的下反角。相对厚度9~10%。机翼前缘有较大的扭转,每侧外翼上表面前缘处有一翼刀,翼刀以外的机翼前缘后掠角约45°,以内的为50°,靠近翼根处机翼前缘后掠角增大,达到70°,这样可以提高机翼的临界m数。机翼中部后缘有收藏主起落架的鼓包,高速时起整流罩作用,可增加高亚音速巡航时的升阻比。从此鼓包起向外的机翼后缘后掠角加大。后缘装有富勒襟翼,内侧是双缝后退式,外侧是简单式。再往外是两段副翼,内侧段有调整片。翼尖有防颤振配重。
尾翼悬臂式全金属结构。平尾装在机身上,位置很低,垂尾和平尾都有后掠角,但展弦比较小。平尾是全动式的,垂尾翼尖是用复合材料制造的,气动平衡式方向舵,有补偿片。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主轮距较宽。主起落架采用4轮小车式,向后收入突出机翼后缘的起落架舱内。采用油-气减震器,支柱可向后摆动,以便在粗糙跑道上滑行,着陆时也可起缓冲作用。前起落架有两个机轮,可用液压操纵转向,向后收入机身内。
动力装置两台д-15型发动机,单台静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