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排云上――访歼八Ⅱ总设计师顾诵芬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晴空一鹤排云上――访歼八Ⅱ总设计师顾诵芬

骑了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我终于在北京市东北的一座有武警战士站岗的小楼里找到了他。他胖乎乎的,头发花白,精神矍铄,高倍眼镜片后面一双眼睛深邃而又敏锐。 “你是哪里人?”“苏州人。”我的心怦地一跳:“君家何处住?”“或恐是同乡。”“我老家在苏州‘十梓街’、‘严衙前’,不过,我5岁就离开苏州了。”“我也是苏州人,家住在镇抚司前,我是16岁离开苏州的,那是上山下乡。”一时间,吴侬柔语,乡音亲切。 我为今天的采访无意中遇到一位同乡而感到高兴,我更为不大的苏州城又为国家奉献一位英才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他,顾诵芬,飞机设计气动力专家,飞机设计师。他负责设计的歼八、歼八Ⅱ是我空军目前最先进的歼击机,前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歼八Ⅱ 歼八Ⅱ “歼八Ⅱ是高空高速歼击机,中低空性能也好,既可空战,又可对地攻击:它火力强,有导弹、航炮、火箭、炸弹;它的‘腿’也长,有3只副油箱。它的性能已能和世界上最先进歼击机作一番比较,是我空军90年代的主战飞机,到2000年也能用,不算落后。” 我望着他那丰满的挂着慈祥笑容的脸和那锋利的眼神,耳畔蓦然响起一句名言:一个好的飞机设计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战术家。 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我想,至少有4点。 顾总侃侃而述,思路异常清晰。 首先是领导的决策正确。这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没有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我们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发挥到最好、最高的水平。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同志很支持,当时是张爱萍同志主管,决心很大。 第二,使用部门的支持,也就是你们空军的支持。空军的领导同志和搞科研、装备的同志能够从实际出发,与我们协同配合比较好,大家都是一个心愿,把歼八Ⅱ尽快搞出来!空军专门成立了飞行顾问组和地勤顾问组,提出许多问题,给我们很多帮助。 第三,组织指挥比较科学。研制歼八Ⅱ一共有70多个科研单位和工厂协同作战,是按系统工程进行管理的,组织得很严密。过去是靠行政命令,各家签订协议,现在把各主机厂的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从感情上、责任上都拴到了一起,大家都明确各自在全局的位置,都千方百计保证质量,保证进度,主动协作。 好一个系统工程!这使我想起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它的总负责人韦伯博士曾说过:“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是科学的组织管理。” 第四,是科研人员有那么一股劲。我们那些科研设计人员,大都是64、65年毕业的大学生,80年代都是40多岁、接近50岁的人。这批人都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为国防现代化做点贡献。 你一定要写写他们!顾总突然从那只老式的转椅上站了起来,神色凝重。 在这过程中,有3个同志相继去世了。 一个叫王敏树,南京航空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他是1983年检查出肝癌的,他设计飞机起落架很有经验。发现肝癌后,他休息治疗了一阵。当他感到自己能坚持工作了,就不再休息了,就拚命地干,飞机一天了,他也去世了,去世时才50岁。 第二个叫李德胜,雷达研究室副主任,开始是腰疼,站不住,直不起腰来,他还坚持画图、审图,那都只能站着干啊。他就这么硬挺着。后来确诊是神经末梢萎缩。发现这个病已经晚了。死时,他才四十七八岁。 第三个叫冯绵仪,是个女同志。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负责航空电器。她深入生产现场,跟班作业,负责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还管审图。她得的是肠癌,发现时已到了晚期,也才四十七、八岁,飞机上天不久就去世了。 这些,都是好同志,那时,真的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了,那真是一种拼搏精神,我们的歼击机落后啊! 你再说说歼八Ⅱ吧!它的性能怎样?我想改变一下这办公室的气氛。 顾总沉吟片刻:那一年,美国的飞行员来,看到我们的歼八Ⅱ,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中国能搞出这样的飞机!我们专门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