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御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
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 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积极防御,是指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这里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其基本涵义是:是在战略防御的形式下,灵活运用多种作战形式和战法,积极进行攻势作战,逐步改变战略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通过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或挫败敌人的进攻,迫其停战求和,结束战争。积极防御战略,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坚决反对消极防御错误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战争经验,创造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及建设国防、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斗争中,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又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新的 历史 时期,邓小平、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1.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已成为战争的主要样式。从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来看,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军队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和统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深入贯彻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重解决好从重点准备全面战争转向重点准备局部战争军事战略转移中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心是时刻抗击敌人大规模入侵,立足于打一场全面战争。全面战争立足于国土纵深歼敌,立足于把战争拖向持久,立足经过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才能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而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则立足于边境浅近纵深、空中和海上求胜;立足于战争初期就以自卫反击的形式,采取有限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作战;立足于尽量减避免战争的扩大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仍然沿用全面战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必然会偏离战争形态的演变轨迹,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失败。因此,必须着眼于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全面战争思维模式,深入研究并尽快提出符合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编制体制、作战理论、训练方法等现实问题。
二是积极探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面临的局部战争具有多样性。但是,今后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而且是最难应付的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发生在20世纪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发生在21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带有浓厚信息化色彩的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局部战争突然性更大,战争节奏更快,战场透明度更高,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更强,以及战争的间接交战空间更大和直接交战空间更小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研究打赢未来战争方面,要针对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
三是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加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我国面临的局部战争诱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发生的方式、方向、规模等都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诱发战争的因素看,既可能起因于领土、海洋权益争端,也可能起因于其他利益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