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救灾目击记
从1985年10月17日开始,唐古拉山地区连降大雪,造成30多年来最大的雪灾,分散游牧的5万多藏族牧民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300多万头牲畜面临冻死的危险。 雪山在呼唤,人民在呼唤。空军根据总参谋部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派出4架飞机前往救生。记者奉命登上飞机,担任报道任务。下面的文字就是在抗雪救灾中目睹的事实记录。空中探灾情 为了察明灾情,一架大型运输机从海拔2700多米的格尔木机场起飞,增速爬到7000米高度后,以每小时600多公里的速度向昆仑山口飞去。 座舱里,航空兵某师师长滕兴彪指着地图,向抗雪救灾指挥部的同志介绍侦察航线。飞行十几分钟后,只见莽莽昆仑横卧在机翼下面,青藏公路象一条黑色的缎带飘向雪原深处。越过昆仑山脉之后,飞机沿北纬35度向西飞行,机翼下弯弯曲曲的楚玛尔河,是通天河、金沙江的上游,长江的源头。向西飞行了500公里,在西藏西部的玛尔转弯,南飞300公里以后,绕过擦拉错,沿唐古拉山脉向东飞去。飞越通天河不久,就到了四川北部的石渠、雅砻江上空。然后,飞机在青海省,班玛县城转弯向北,再沿着昆仑山脉向西飞行。当飞机在格尔木机场安全落地的时候,我们在空中飞行了5小时38分钟,航线总长3600多公里。 青海和西藏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场雪来势凶猛,不仅下得早、下得大,而且面积宽。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两侧,玛多县以西,淡水湖以东,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茫茫大雪覆盖群山,平均积雪80公分,气温最低降到零下39.6摄氏度。据说这是当地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雪灾。5万1千多藏族牧民,300多万头牲畜被困在深山牧场。牛羊没有草吃,牧民没有柴烧,没有茶喝。有的牧民把马鞍和支帐篷的柱子都劈了当柴烧。奄奄一息的牦牛啃着已经饿死的牦牛的毛;有的羊群沿着公路边找草吃;成群的野马、藏羚羊也向公路边移动,汽车鸣笛都赶不跑。困在雪中的牛羊在哀嚎,人民在呼救……艰难的空投 面对严重的灾情,飞行人员的心情非常沉重。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不畏艰险,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10月24日下午两点,两架直升飞机满载救灾物资向唐古拉山飞去。越过6200多米的昆仑山以后,机下白雪茫茫,引导空投的地标被大雪覆盖。飞行人员严格保持数据,细心察看灾情。当飞机离唐古拉山乡还有100多公里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坏,能见度只有几百米。专程从北京赶来担任指挥的某部副部队长周才保立即指挥两架飞机拉开距离,下降到离地面200米的高度,沿青藏公路能见飞行。 我们乘坐的70838号飞机下降到离地面只有150米时,只见没有炊烟的帐篷上压着厚厚的积雪,成群的牛羊站在雪地上,藏族同胞们站在帐篷前期待着,野生动物在山坡上张望……面对此情此景,机上人员非常难过。“时间就是生命!”周才保当机立断:先空投物资,再找降落场! 飞机下降到离地面100米,盘旋搜索目标。机长发出了准备空投的口令。机务副中队长王计宪和机械师于向阳打开机舱大门,顿时,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他们艰难地把一包包物资投下去。高寒缺氧,呼吸困难,他们张着嘴,喘着粗气。但当他们看到藏族牧民向飞机挥手,向空投物资奔去的时候,铁青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物资空投完毕时,天气更坏了,上面乌云滚滚,下面白雪皑皑,能见度只有300米。公路两侧地形复杂,再盲目往前飞就有撞山的危险;上升高度,云中飞行飞机会结冰;返航,油料不够。由于高度太低,飞机和指挥塔台的联络中断;与空中大型运输机也联络不上。驾驶员宋安平不停地呼叫:“沱沱河一号,沱沱河一号,70838呼叫,70838呼叫……”唐古拉山乡临时降落点的电台也联络不上。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周才保和宋安平沉着镇定,决定在藏族牧民羊圈旁边的一块空地上降落。成功了。旋翼还没有停住,从羊圈里走出一男一女两位藏族青年。他们是兄妹俩,哥哥叫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