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初建时期的航校建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空军初建时期的航校建设

空军初建时,仅有一所航校即东北老航校,基础很差。要迅速组建起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部队,办好航校,就成为空军建设的首要问题。当时,经与苏联政府商谈,苏方答应帮助我国建设第一批六所航校。这些航校的建设和学员的培训,是采取速成和突击的办法。周恩来副主席根据中央的战略步骤,于1949年7月间向刘亚楼同志提出:航校第一批学员最好求得在1950年9、10月份毕业。 空军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第一批航校筹建过程中,于1949年10月30日召开了第一次航校会议。提出把“一切为了办好航校”,作为空军初建时期的方针。朱德总司令在1950年3月10日空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很快把学校办好,越快越好,快一个月也好。”空军遵照中央的指示,以老航校的人员为骨干,在陆军的基础上,在苏联顾问帮助下,航校迅速创办起来。 第一批航校的创建 中央军委于1949年10月6日批准了空军建立第一批六所航校的报告。当时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校址选择,依据这样四条原则:一、便于争取时间,及早开学;二、节省经费开支,尽可能利用现有机场设备;三、有较好的气候条件,以保证飞行训练;四、受敌机轰炸威胁小,有较安全的环境。空军派出专门小组,进行了实地勘察,提出了建校地址的具体方案上报中央军委。10月30日和11月1日中央军委先后批准:第一航校设在哈尔滨,第二航校设在长春,第三航校设在锦州,第四航校设在沈阳,第五航校设在济南,第六航校设在北京南苑。此外,为了利用东北老航校的一批日籍航空技术人员和日式飞机、航空器材,经中央军委11月18日批准,在牡丹江成立第七航校。 校址确定后,整修航校使用的机场、营房、教室便成为紧迫的任务。当时在东北、华北、山东军区和当地党政机关、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到11月底,除机场外,教室和营房大体上准备就绪,保证各航校按时开学。 选择航校校长、政委,是办好航校的关键。刘亚楼同志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对校长人选逐个考察。各航校的第一任校长都是从东北老航校有飞行经验的干部中选任的。一航校校长刘善本(原东北老航校副校长)、二航校校长刘凤(原东北老航校教育长)、三航校校长陈熙(原东北老航校二大队大队长)、四航校校长吕黎平(原东北老航校训练处长)、五航校校长方子翼(原东北老航校飞行股长)、六航校校长安志敏(原东北老航校一大队副大队长)、七航校校长魏坚(原东北老航校一大队副政委)。航校的政委,由于空军中缺乏合适的人选,空军领导于1949年10月21日报告中央军委,请求从野战军中选调适合做航空工作的人担任。毛主席批准了这个报告,并指出:这批政治委员必须认真挑选最适当的人来担任;要各野战军提出三倍的名单交由军委选定。各野战军共提出19名预选对象,军委于11月18日从中确定了7名:一航校政委姚克?v(原二野二十八师政委)、二航校政委李世安(原四野一一五师政委)、三航校政委王学武(原三野一○一师政委)、四航校政委李发应(原一野三师政治部副主任)、五航校政委王绍渊(原三野六十三师政委)、六航校政委张百春(原四野一四一师政委)、七航校政委罗野岗(原二野五十四师政委)。 航校机关和教职员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东北老航校抽调;二是从陆军中选调;三是从国民党空军起义和留用人员中任用;四是从青年学生中招收。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陆军部队中选调来的。 航校学员的选调,中央军委于1949年8月3日向各野战军、各军区发出指示:为了迅速建立人民空军,兹决定训练飞行员1200人,地勤人员2000人,并规定了选调学员的条件和各区分配的人数。经过各级严格审查把关,共选出空勤学员1672名。9、10月间先后到达长春,经体检复查,有742名不符合飞行条件改学地勤,实际符合飞行条件的学员共930名;地勤学员1980名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