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对外援助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方面,这种对外援助是单向的,中国向一些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提供大量援助,在却很少接受别国的援助,尤其是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基本上不再接受外援。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援助是作为严肃的政治活动进行的,对外经济援助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策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的反帝、反霸、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政策的影响,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这三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再次,我国这一时期对外援助的数额非常之大,1967年我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5%,1972年达51亿多元,占财政支出的6.7%,1973年更是上升至7.2%,超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
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方向,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突出了“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意实效、共同发展”的内容。相较于第一阶段,对外援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对外援助的经济意义超越了对政治利益的诉求。通过对外援助,一方面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推动中国和受援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第二,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对外援助由第一阶段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性,同时,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的比例逐渐扩大。第三,从数额上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增长,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内的实际状况,对外援助金额并没有相应大幅增加。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外交更强调“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展现出新的特点,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援助内容和方式多样化。除了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外还积极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方式。以上述援助方式为依托,实现援助多渠道化,如经济技术援助、免除到期债务、维和行动、项目援助、人员培训、人道救援、派遣医疗队、提供奖学金等等。在援外项目下,通过招投标方式,使企业、公司和科研院所等更多的法人单位与国外企业直接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参与援助的主体和对外援助资金来源多元化。
第二,积极参与多边援助。1997年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国际组织的多边援助。2000年中国又向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10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多边援助。参与多边援助表明中国对外援助观念的重大转变。第四,援助数额和范围不断扩大。1997年是中国对外援助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对外援助金额不断扩大。而就援助范围来说,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