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北边山顶翻卷而来的低云,大家表情凝重,没有一个人说话。
事先,空中梯队指挥部已明确第七梯队的4套出动预案:第一套,云底高1500米,能见度大于4公里,24机全部出动;第二套,云底高1000米,能见度大于4公里,16机出动;第三套,云底高600米,能见度大于3公里,4机出动;第四套,云底高300米,梯队长机出动。
按照此时的气象条件,只能由郑群良一个人出动。选择后三套方案都将是巨大的遗憾,但选择第一套方案则意味着很大的风险,如有闪失,“那我就是千古罪人!”
休息室里只有郑群良一个人,起飞时间在一秒一秒逼近。
9时前,他必须上报最后的决心。此时,作为梯队长机,郑群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年来的艰苦训练,使他对梯队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很有底数,加上全体飞行员士气高涨,纷纷要求全体出动,越来越坚定了他的信心。
终于,他果断地下达最后的命令:“全体梯队出动!”
他故意谎报了飞行高度
10年过去了,郑群良对当天的细节仍然记得非常清楚,时间都准确到秒。
他回忆,10时48分13秒,他带领梯队起飞。53分53秒,梯队全部穿出云层,高度3000米。
航线下方一直到天安门上空,云层很厚,他贴着云皮,寻找下降时机。终于见到云层松动,他立即下令保持好队形准备下降。
当天规定长机的高度是450米。当5中队长机询问高度时,郑群良立即意识到他还没出云,马上下降到400米。当经过通州上空,指挥员询问位置高度时,他第一次说了假话:450米!
50秒后,他看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压抑住激动,他紧紧稳住杆舵和油门,gps上显示的时间,他永远铭记于心。
11时10分13秒。
第七梯队米秒不差,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
眼角的余光里,郑群良看到天安门广场上一片红色的海洋。那个瞬间,从此成为永恒的记忆。
后来,许多媒体都曾刊登过郑群良的照片和事迹。这位长机的勃勃英姿,至今仍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阅兵村里诗情大发
在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里,郑群良有着许多感慨。在阅兵村里,他诗情大发,写下一首《天安门上空的河》:
天安门上空
流过一条银色的河
每架战鹰
就是浪花一朵
这里有,五指山下万泉河水
这里有,乌苏里江高昂船歌
这里有,黄河源头涓涓细流
这里有,茫茫东海千顷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