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是一部正在热播的红色谍战剧,军统中统、特工卧底、真假夫妻……这些元素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拨开影视剧的娱乐化面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些惊心动魄的真实谍战。
中统的“细胞”战术
抗战之前,中统在上海地区的中心工作,就是打入中共地下组织和其他反蒋集团中去活动。曾任中统上海行动区副区长的陈蔚如在回忆录中称,当时中统上海区大力发展所谓的“细胞”,也就是特务的耳目。当时,中统特工一旦在基层发现中共嫌疑对象以后,并不马上逮捕,而是将他定为“说服对象”,派出劝降水平较高的特务对其进行威胁利诱,一些中共基层党员有职业、有家庭,害怕失业,这样的谈话对于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来说会有作用,他们一般不会向中共组织汇报,怕受到怀疑,被断绝组织关系,因为有家庭拖累更不敢逃跑,所以一些人在经过数次谈话后,就办理了秘密自首手续,并留照存档,接着又被放回中共组织,成为中统隐藏在中共内部的“细胞”。
当时,中共沪西区委的负责人何阿六、闸北区委的负责人姚长庚等人,都曾是国民党特工总部安插在中共内的“细胞”。中统的确给在白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直到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这些“细胞”才宣告死亡。
陕甘宁边区的神秘双面间谍
1941-1943年,伴随着三次***高潮,国民党针对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特情突击竞赛”。共产党也放开手脚,“化敌为我服务”,在敌特机关内部建立内线,一时间,陕甘宁边区的谍战呈现复杂的局面,更出现了令人头痛的双面间谍。
当时,在边区当小学教员的杨宏超,收到国统区寄来的策反信件,向上汇报。边区保安处关中外勤组乘机派杨宏超打入中统。为了使杨宏超赢得中统信任,外勤组还给了杨宏超一些假情报。杨宏超果然被中统任命为“专任调工”。
后来,中共社会部批评边区保安处,关中的假特情给“高”了,有些离谱,反而壮大敌人力量。关中地委和外勤组研究决定,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辟谣。这下,杨宏超在中统那边就有些被动。不久,负责与杨宏超单线联系的外勤组长曲及先调回延安,由秦平接手工作。但是,杨宏超送来的情报越来越少,有时也就是些马路新闻。
就在这时,边区银行关中分行的行长周崇德,将一个叫文彬的人送到秦平这里审查。文彬过去是周崇德的下级,后来去了国统区,现在回来找周崇德求职。谈话中,秦平很快发现疑点:文彬当周崇德下级是在陇东分行,而周崇德调来关中不久,文彬怎么很快就知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