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老子 的《 道德经 》第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还有的版本中加了两个字,是这样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不管是那种版本,但它的意思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立下了不世之功的、不管他是 皇帝 ,还是什么王侯将相,当然也包括哪怕纯粹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在客观上也立下了大功劳的人,一旦做到了这一步,就不要再贪恋权柄和高位,而要适时的从最高处走下来,所谓“高处不胜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或退居二线。如果不遵守这一自然法则的话,那么到后来,是必要走向他所希望达到结果的反面,所谓“物极必反”。
我们就来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吧。“远交近攻”这个 战略 想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它是 春秋战国 时魏国的范睢最早提出的提出的。由于这个范睢,早年在魏国谋生期间,得罪了魏国的重臣须贾,结果被打得半死,后来设计逃到了 秦国 。在游说秦昭王时,就讲了这么一番话:“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此一番话折服了秦昭王,采纳了范睢的政策,并于昭王四十一年拜范睢为相。“远交近攻” 战略 的提出,成功的分化瓦解了其他六国的力量,扩展了自身实力,为 秦国 最终能够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范睢也可说是为 秦国 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范睢随着个人势力不断地扩大,渐渐树大招风,开始慢慢失宠。范睢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退身步,如何度过危机保全性命。这时,有一个人适时的出现了。此人叫蔡泽,燕国人,虽相貌丑陋、身无分文,但是却才华出众,尤擅辩才。
在他见到范睢以后,就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他引用秦国过去的 商鞅 、为 楚国 出生入死的吴起、为 越王勾践 出谋划策的文仲,三位著名宰相的遭际为例,讲到: 商鞅 作为秦孝公的左膀右臂,尽公无私,定法以治国,为秦国拓地千里;而吴起事楚悼王,废贵戚以战养战,南平 吴越 ,北却三晋;作为 越王勾践 肱骨重臣的文仲,助 勾践 转弱为强,并吞劲吴,一雪会稽之耻。这三人都是尽力竭忠,功高盖世,然而却惨遭诛戮,甚为可悲。今天昭王的品行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 越王勾践 ,而你的功劳又不如 商鞅 、吴起、文仲,但是,你的爵位利禄过盛,私家之富却远远超过他们,如果再贪恋功名利禄而不急流勇退,你的下场就跟那三位是一样的。
蔡泽接着又说道:大丈夫处世,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传而身死者其次也,唯独名辱而身全,斯为下耳。日中必移,月满而亏,你为何不在此时交还相印而寻一绝佳之处,然后选择一个接班人,名为辞荣而荐贤实则却是卸担而推责,这样,你不但可以保全身家性命并且还可以优哉悠哉的安享晚年。
范睢听完后说道:是啊,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加以节制,就会最终失掉他所获得的一切;如果有了还不知道满足,那也就会将原来已经拥有的仍的干干净净、一点不剩。
??嗦嗦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这几句:大丈夫处世,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传而身死者,次也;唯独名辱而身全,斯为下耳。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政治领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既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立下了不世之功,同时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了他所为之奋斗的事业蒸蒸日上,而他的盛名还将被千秋万代的子孙所 爱戴 、所敬仰,他的大 名将 永垂史册。
再一等的就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勇于献身的烈士们。最下等的则是因为个人的行为或原因,而有意无意的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还使自己的名节受到拖累,留下千载的骂名。这最下一等里,就包括我们所称之为的“汉奸们”。
但是,在这里,我想引出的却是另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去理解和看待“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句话。就任何一个人而言,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进退取舍,也有权利决定想干什么或不干什么。特别是对一个手中掌握生杀大权的政治家,政治领袖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握有权利,所以,怎么样才能用好这个权利,怎么样才能为绝大多数人带来福祉。他所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给国家和民族或者带来荣誉或者带来不幸,他不得不慎之又慎。他做好了,受到人民的 爱戴 ,他做坏了则是骂声一片,甚至被赶下政治舞台,身死名灭,就如同前几年的 罗马尼亚 总统期奥塞斯库一般。
如果说有十件事情,你都做好了,那是应当。如果九件都做好了,但是,最后一件没有做好,那么前九件的成功或者叫好事也就打了水漂,人民会认为你无能。这就是“求全责备”。
再如果说,有十件事情,你做好了九件,最后一件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做,而这一件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那应该怎么办?!如果做,那就是两种结局,成功或失败。成功了,无非是锦上多添了一朵花而已,有他不多,无他不少。那么,一旦失败了呢?这个责任有谁能够负担的起吗?在个人已经功成名就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冒险去干没有必胜把握的事情吗?如果不做,顶多拖几年,去交给后来人,而自己却能平安下庄,“功成身退”,对个人而言,何乐而不为呢?
从个人角度讲,这样的选择不能说不对。可如果从国家、民族利益考虑,却未必是幸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国 近代史 上被称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的一句诗。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不管任何事,哪怕是生是死都要干,而绝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荣辱得失有意的逃避开。
林则徐 无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它!
作为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践行它!
本文内容于 2009-9-12 21:48:32 被bj3553766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