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中确实是将星如云,而在历史上最能独树一帜的,当是英王陈玉成。
陈玉成是童子军出身,东王杨秀清死前他就已经锋芒锐利、屡立战功,声名响亮,虽
然军阶尚不是太高。
东王死难,翼王离走,带走一批精兵强将,一时天国无人,各地失守,局面陷入相当
的困难之中,军心士气也日益低落。
天王洪秀全不得已,便破格起用颇有声名的陈玉成、李秀成二人,突兀地委以几乎全部军国大任。
时为1857年10月,陈玉成仅21岁。
陈玉成和李秀成先是连手作战,接连解除了全局中最严重的几处危机,包括第二次击破江南大营,然后二人分略东西两方。
此前,1858年11月的三河战役中,陈玉成逆势而上,一举歼灭攻势正锐的湘军第一将李续宾全军,犹如虎口拔牙,震动全局,继则横扫落叶。湖南处处缟素,湘军哀声一片,从此太平天国军事局面开始由衰转盛。
至1860年,陈玉成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已经对曾国藩湘军形成了相当大的优势,湘军和清八旗将领普遍对他感到胆寒,视同克星,李秀成则攻克苏州、杭州,进围上海,重新牢固控制了对太平天国和清朝双方都至关重要的江浙地区。陈、李两支军队的兵力均达到了四十万左右。
此时太平天国的版图和进军声威甚至略超过了杨秀清时期。
洪秀全晋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
但比起杨秀清时期来,其实还是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始终缺少一个节制全局、总揽军政的最高领袖人物,以协调各方
,步调整齐,令行禁止。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没有被赋予这种权力,甚至已有的权力还日渐削弱。
为什么呢?因为洪秀全不久就开始在全军中广封王爵,到太平天国末期竟有几千个王爵。
这些王爵在级别上虽然低于英王和忠王,但确实是越来越不易指挥。
曾国藩在多方不利中采取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就是全力围攻战略要地安庆,其余一切视若不见。
陈玉成和李秀成也并非找不出策略,他们约定再次连手,分别从长江两岸进军,会攻武汉,以隔断曾国藩后方,然后回头卷击。
于是曾国藩终于无法视若不见了,当陈玉成大军先期进入湖北后,他便想撤去安庆之围,以图后退自保。
但李秀成军队竟然没有和陈玉成如期会合,他沿路因不少别的意图而耽误了进军速度。
由于长江南岸始终畅通,湘军便得以守卫武汉,直到陈玉成军被洪秀全强求拉回,迫于压力直接去解安庆之围。
安庆湘军人数极众,势如铁桶,陈玉成奋力攻击,几乎打穿,但湘军却恰好提前一步攻克了安庆。时为1861年9月。
洪秀全将一切责任惩罚到陈玉成身上,革其职务。
却不久又加封陈玉成的几个部将为王。
再不久又令陈玉成领全军执行新的重大任务。
洪秀全确实是历史上少见的人才,谋杀了杨秀清还不算。
陈玉成千年英雄,摊上这么一个领袖确实很可惜。
他已指挥不动自己的军队了。
然后只好率领一小部分人暂守安徽庐州,不久又退往寿州。
1862年5月15日,陈玉成因轻信地方团练苗沛霖,被苗抓住,送交清军,6月4日在河南延津被凌迟残杀。
对于太平天国来说,英王之死是一件震天动地的事情,军事衰亡将再也无可挽回,忠王李秀成虽也英勇善战,却只能被迫四处救火,徒自鞠躬尽瘁而已。
天国方面评价:“英王一去,军势军威同时堕落。”
数年后太平军将士还在向人夸耀:“这样人尔犹不知道?尔亦知湖北省会、安徽省会、浙江、江苏省会,谁破乎?皆系此人。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脚色。”清方评价:“自洪杨内乱,镇江克复,金陵发逆凶焰久衰。徒以陈玉成往来江北,勾结捻匪,庐州、浦口、三河等处,迭挫我师。”“陈逆素号能军,今观其布星营垒,调遣队伍,颇有法度,信非虚语。此贼不灭,两湖未能安枕。”“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贼中最为可恨。”“(陈玉成)之能战,近世罕有其匹。去岁迪庵中丞战没三河,今春鹤人方伯之被掳长城,皆其害也。”“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
陈玉成骁勇绝伦,光照史册。征战11年,从童子兵到百万大军的统帅,21岁负全局之责,26岁而终,一生锋锐无敌,是后人心目中永远的英王。
陈玉成的指挥风格独树一帜,这是此书中特别要将他列出的原因。
自孙武以来,兵法上始终强调寻敌弱点,避实击虚。
历代名将多半如此而行。
陈玉成却惯用相反的做法:寻敌强点,避虚击实。
他认为敌之弱点往往也是敌所着意防范、意料当中之点,敌之强点却往往是洋洋自得、麻痹大意之点。
因此他往往在一番巧妙运筹之后,虎口拔牙式地突然灭掉敌方的最强点,此后敌方便只剩下一个比一个弱的点了,而且早已全军丧胆,不堪抵抗。
这就是为什么曾国藩要感叹:“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
但湘军却始终学不走陈玉成这种打法。
因为陈玉成善打强点,一是靠着打击之前的调动敌方、运筹局面的能力,二是靠着训练出自己的尖刀队伍的能力。
陈玉成练兵史有记载:“前营八大队,后营八大队,左营八大队,右营八大队,中营八大队,无一不立功者。前营护将,后营护将,左营护将,右营护将,中营护将,中队,前队,后队,左队,右队,每队无日不操练,无一不精壮。最可惧者,英王自带中队中,长龙队一千,先五人一排,退十人一排,退十五人一排,退二十人一排,有进无退,必至一千而止。打仗时,将此长龙队,伏在后面,俟要收兵时,方套上长龙,焉得不胜。宜其得城,势如破竹。”
作为陈玉成的敌手,如果要对自己的强点、弱点全体防备的话,孙武又早告戒过了:
无处不备,则无处不寡。
确实是很难。
陈玉成曾经说:“何处官兵多,我即向何处救应!”
历史上再也没有比这一句更“嚣张”的话了。
陈玉成本名陈丕成,天王洪秀全引古书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一句来为他改
名,可见钟爱。
清方人士记载,说他貌甚秀美,绝无杀气,常侃侃而谈,吐属风雅,旁若无人。
如此尖刀般的战将,却是这般形象,真地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