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紀後半至十五世紀,室町幕府的權力逐漸穩固,不只是日本,整個東亞情勢也發生了大轉變,形成新的國際關係。
此時,有一群以日本人為中心,被稱為倭寇的海賊集團不斷肆虐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沿岸。倭寇的主要根據地在岐、馬、肥前松浦地方,其規模從兩、三艘乃至數百艘有組織化的船隊不一。倭寇俘虜朝鮮半島沿岸的百姓,並任意略奪大豆、米穀等糧食。高麗為了倭寇肆虐而感到百般困擾,雖曾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要求禁制倭寇橫行,但由於日本正處於內戰當中,因此屢屢無功而返。
在中國,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太祖洪武帝)排除元朝政權的支配,建立了漢族的大明王朝(1368~1644)。元寇事件之後,元朝與日本之間依舊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只有民間層次的商船往來。明朝為了恢復傳統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乃呼籲近鄰諸國與明交通。明朝也對日本要求通交與禁止倭寇在中國沿岸一帶活動。完成國內統一的足利義滿乃積極對此表現善意回應,一四O一年(應永八年),派遣使者至明,拓展對明外交。但是,在這種以明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下進行明‧日貿易,則必須採行日本國王對明朝皇帝行朝貢禮,並獲取恩賜的從屬形式不可。
遣明船有義務攜帶明朝政府發行的證明文件"勘合"出航,因此後人或以"勘合貿易"稱呼明‧日貿易。勘合貿易在四代將軍足利義持(1386~1428)時,因反對朝貢形式而中斷一時。然而,在六代將軍足利義教(1394~1441)時代,又重新開啟。這種朝貢形式的貿易,無論是滯留費、搬運費,皆由明朝方面負擔,因此對日方而言獲利極大。特別是勘合貿易所帶來大量的銅錢,對日本國內貨幣的流通有很大的影響。到了十五世紀後半,隨著幕府勢力的衰退,貿易的實權逐漸轉移至與商人相結的細川氏、以及與博多商人相結的大內氏手中。二者間間曾於一五二三年(大永三年)在寧波因隙而起了衝突,史稱"寧波之亂"。相互鬥爭的結果,大內氏獲勝,從此獨占了對明貿易的權利。然而,十六世紀中葉隨著大內氏的滅亡,勘合貿易也隨之斷絕。於是,倭寇的活動再度活潑化起來,這種情形直至豐臣秀吉下-以前,仍不斷持續著。
在朝鮮半島上,一三九二年,由於擊退倭寇而聲名大噪的武將李成桂推翻高麗政權,建立了李氏朝鮮(1392~1910)。朝鮮繼續對日本要求通交與禁制倭寇活動,足利義滿與其配合,因而打開兩國間的邦交關係。日朝貿易與對明貿易不同,不只是幕府,守護大名、豪族、商人等皆熱中參與其間。因此朝鮮方面乃透過對馬島的宗氏,制定與通交相關的制度,統制貿易。其後,日朝貿易曾因應永外寇而中斷一時,然而,仍持續至十六世紀。來自朝鮮的主要的輸入品為紡織品,特別是木棉。由於當時日本國內仍無法自行生產,但需求量卻不小,因此木棉乃大量被輸入日本,進而對日本人的生活型態帶來很大的影響。日朝貿易在一五一O年(永正七年),則因三浦之亂而次第衰退。
另一方面,南方的琉球此時分為北山、中山與南山等三地方(稱為三山),互爭-勢力。一四二九年(永享元年)尚巴志統一全島,建立了琉球王國。琉球與日本、明朝分別締結邦交,並積極從事海外貿易。琉球船不只到明朝、日本、朝鮮,更遠至南方的爪哇、印尼半島,不僅擴展其活動範圍,更以轉口貿易而活躍於東南亞諸國之間。琉球的首府那霸成為極重要的交易市場,並促進琉球王國的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