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彼得一世[注: 彼得大帝-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塞也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彼得一世米哈伊洛维奇之子,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的这种做法既炫耀了他作为基督徒的宽容品质,也反衬了俄军的赫赫战功,因为能战胜“永垂不朽”的“英勇的瑞典军人”的人自然要比“英勇的瑞典军人”更英勇,更永垂不朽。
余一中教授(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网站,作者:余一中(南京大学俄文系教授),原题:《为什么俄国人要为外国侵略军修建纪念碑?》
在俄罗斯的波罗京诺古战场上,有一座法国[注: 法国(La France),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现在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侵略军阵亡者的纪念碑。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俄国和法国曾经是兵戎相见的敌人。1812年6月下旬,法国皇帝拿破仑统帅61万大军[注: 解释 大军 dàjūn(1) 【large contingent】∶人员众多的军队,亦指气势很盛的军队(2) 【army】 〈方〉∶敬称正规军队和军人(3) 【Qing troops】 指清军,清人-]进攻俄国。起初,法军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只用了两个多月就打到了距离莫斯科[注: 莫斯科,现俄罗斯联邦首都,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面积1081 平方公里,市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长40公里,人口1047.3万人(2007年)。]仅125公里的波罗京诺村。但因为战线拉得太长,无法得到兵员和物资的补充,再加上早早来临的俄罗斯严冬,身着单衣的拿破仑军队不得不于10月中旬撤出攻占的莫斯科。当拿破仑退到华沙时,他的61万大军只剩下了6万多人。沙皇专制和农奴制[注: 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的俄国战胜了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法国。
当年,面对曾经横扫欧洲的法国军队,俄国人就清醒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把他们反击拿破仑军队的战争称作卫国战争[注: 1941~1945年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也就是说,如果战争失败,俄国人将遭遇亡国灭种的灾难。俄国人对拿破仑军队的敌意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1989年夏天,我曾经游历过波罗京诺村。当时,我徜徉在绿草茂密的古战场上,思绪却飞到了170多年前俄法两军鏖战的情景之中。在一个据说是当年拿破仑指挥部所在地的小土丘上,我看见一座纪念碑。碑身高约十余米,碑的顶端是一只振翅翱翔的雄鹰。石质的碑身上镌刻着一句俄文题词:“纪念伟大军队的阵亡者。”纪念碑旁有一块牌子说明:这是法国人为纪念波罗京诺战役中阵亡的法军将士而立的碑。这座纪念碑和旁边的说明牌,对我这从小就深受苏式“仇恨的科学”(肖洛霍夫语)教育的人所起的作用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