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很多人看来,邓纳姆一直相信奥巴马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她常常夸耀儿子的智商、进步和勇气。邓纳姆一位住在夏威夷的朋友说:“有时谈起巴拉克时,她总会说:我儿子很聪明,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美国的总统[注: 总统总统是对共和制国家元首的称呼,韩国及日本称为大统领(朝鲜语:???, Daetongnyeong,日语:だいとうりょう,Daitouryo),清朝末年曾有音译“伯理玺天德”。]。”根据萨满的回忆,苏托罗有天晚上曾问奥巴马:“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年幼的奥巴马张口便说:“当印尼总理。”
本文摘自南都[注: 在东汉时,南阳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被称为南都。]周刊2011年第15期,作者:珍妮·斯科特,原题:《奥巴马母亲的秘密》
在历经[注: 历经 拼音: 解释: 经历;多次经过:~劫难ㄧ小庙~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破不堪。-lijing]两年半的采访之后,《纽约时报》记者珍妮·斯科特(Janny Scott)发现,在外界为奥巴马母亲安·邓纳姆打上诸多标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文编者按
在传记《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将自己的母亲斯坦利·安·邓纳姆描述成一个害羞的小镇姑娘,同时又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街头小报和网络上,人们则把她视为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义者,以及曾经抛弃过自己儿子的嬉皮士,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在自己儿子的出生地上动了手脚—将奥巴马的出生地写成“夏威夷”。
但是经过两年半的研究以及200多次访谈,我发现在外界为邓纳姆打上诸多标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故事。
这个有着男孩名字的女孩,在种族通婚仍然不受政府完全肯定的当年,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一名非洲人,并在24岁的时候带着儿子搬到局势不稳的印尼雅加达。如同后来奥巴马开玩笑所说,邓纳姆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集爱因斯坦[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甘地[注: 甘地,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以及哈利·贝拉方提(著名艺术家)于一身的伟人。
相比母亲,奥巴马好像更愿意谈及曾养育过自己的祖父母。但是,正如他承认的那样,是母亲塑造了后来的自己。2004年,在《我父亲的梦想》再版序言中,奥巴马谈及9年前逝世的母亲时说:“如果当年知道母亲将因病去世,我就不会对父亲这个在自己成长中缺失的角色大书特书,而是要好好写一写一直陪在身边的母亲。”
邓纳姆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奥巴马来自美国的信件常常会让她高兴一整天。对于奥巴马的“父亲情结”,邓纳姆偶尔会对身边的朋友抱怨一下,但是从未向外人过度夸张这个问题。正如她曾对奥巴马说过的冷笑话一样:“我给了你有趣的人生,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带着混血儿子迁往海外
1960年秋,只有17岁的邓纳姆怀上了肯尼亚人、夏威夷大学学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孩子,两人随后结婚,邓纳姆退学并生下小奥巴马。但是孩子的出生并未挽救这个短暂的婚姻。离婚后,邓纳姆遇上来自印尼爪哇岛的学生罗洛·苏托罗,并于1964年再婚。1965年9月30日,六名印尼军官在雅加达被人绑架后遇害,包括苏托罗在内的印尼海外留学生,由于受到政府资助很快被召回国。1967年,邓纳姆完成自己的人类学学业,带着6岁的儿子搬到印尼,和丈夫团圆。
此后的四年,正是母子二人关系最亲近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奥巴马常被唤作“巴里”,邓纳姆将自己的价值观教给年幼的奥巴马,为儿子树立榜样,并有意无意地帮助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美国人伊丽莎白·布莱恩特曾经住在印尼日惹市,她还记得在一次午餐聚会中,邓纳姆穿着由印尼传统布料制成的长裙,教导自己的儿子和[注: 阳甲-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第十九位国王,前任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每个人握手。客套完毕,奥巴马坐在沙发上,拿起邓纳姆带来的一本英文书安静地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