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洋务思想的产生[版主已阅]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洋务”一词从“夷务”演化而来,最初专指外交,所谓“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后来扩展到购买洋枪洋炮、外贸、海关、教案以及引进机器生产和

科学技术等一切涉洋事务。根据弱国无外交的认识,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以图富强还被认为是办好“洋务”的根本。王韬说:“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

自强。” 盛宣怀 转述 李鸿章 的意见,认为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以富强。

所谓“借法”,主要指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清朝部分官员创办了一系列 军事 工业和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设立了若干新式学堂,派遣了几批留学生,建成了一支海军 舰队 。显然,“借法自强”虽仍说是“洋务”,但实际上并不是“怀远招携”.的外交而纯属“富国强兵”的内政了。因此, 历史 上又把 洋务运动 称为“自强新政”。

鸦片战争 的失败在唤起国人自强图存的民族主义情感的同时,中国社会最先的反应便是激切地学习、模仿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即被自己曾视为“奇技淫

巧”的科学,这成了当时社会各派人物为振 兴中 华的一致和唯一选择。早些时候的 林则徐 就曾主张学洋人之“船坚炮利”,而 魏源 在《海国图志》中则明确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是继承了林、魏等早期改良派的有识之见,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国内外的现实压力。当时所谓的“洋

务”可以说是包括了对外交往的一切事务,除外交、契约外,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洋科学、购置西洋枪炮机器、开矿办厂、雇洋人按照其法训练军队等,均

无一不属于洋务的范围。

引用超过40%,不予评定。

本文内容于 2009-10-12 10:30:44 被chg9999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