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接生孩子受到启发,自称是知识的“接生婆”,注重诱发学生的自己的想法,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苏格拉底生前既有大批忠实的崇敬者,也有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当他受到莫须有的罪名被审判时,他的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在法庭上就原告们提出的罪状进行了逐条反驳。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法庭最后还是宣布苏格拉底有罪。根据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供法庭二者选一。而苏格拉底公开表示他的言行是有利于社会的,根本谈不上什么犯罪,他甚至认为,最合理的判决是让他终生在雅典卫城的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而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答应提出另一种刑罚,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当时的一种货币单位),这也是一种很轻的处罚方式。也许是他的言行激怒了法官们,结果大大出乎爱护他的人的意料,他被判了死刑,不过这在民主气息浓厚的雅典也实在是令人吃惊不已。
宣判的那天,恰逢雅典的一个祭祀日,按照当时法律,不能处死犯人,于是苏格拉底又多活了三十天。这一段时期,他过得很平静,他的朋友们买通了监狱看守,制定了越狱计划,极力劝他逃走,但被他拒绝了,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无论如何,别人不义地把我处死,我自己有什么理由因此而自惭形秽呢?不光彩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定我罪的人。”苏格拉底从容地走向了死亡。据说雅典人在苏格拉底死后也感到后悔,又匆忙把起诉他的其中几个人判处了死刑。但真相是这样吗?
年4月8日,《纽约时报画刊》发表了著名记者斯东的文章。他认为雅典是欧洲思想、言论自由的发源地,不可能因为传播某种激进的思想,就把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哲学家处死,真正的原因是苏格拉底犯下了其他不可饶恕的罪行。色诺芬和柏拉图为了美化自己的老师,有意隐瞒了一些重要情节。那么,使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真正罪行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人们从苏格拉底坦然受刑的行为推测,他的死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剧。不管是什么罪名,他都是清白无辜的,他实际上是死于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