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邮政文史馆馆藏:古驿道车辙石
邮驿,我国古代官办官用通信机构的总称。许慎《说文解字》:“邮,境上行书舍。从邑、垂。垂,边也。”“驿,置骑也,从马声。”邮,是边境上用于传递书信的标志性房子,引申为传递书信的机构。驿,是传递官方文书的马、车。也有人解释,步行送信叫邮,骑马送信曰驿。自周以后,邮驿的名称不断变化,周朝称“传”或“驲”,春秋战国称“遽”、“邮”、“置”,秦时叫“邮”、“亭”,汉代称“驿”,魏晋时“邮”、“驿”并称,隋时有“馆”、“驿”,唐时“驿”、“传”合一,宋时创“急脚递”,金代设“急递铺”,元有“站赤”之称,明代改“站”为“驿”,清时则有“驿”、“站”、“铺”等。
天津的邮驿由来已久。据《史记》载,召公奭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周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北燕的都城设在蓟(今北京附近)。天津北部属燕国,南部先后属齐和赵。诸侯国会盟,军队调动,商业活动等,无不以驿道、驿站为依托。据考证,春秋时“邮”已经“北通燕蓟,南通楚吴,西抵关中,东达齐鲁”。
《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9条驰道中,有两条经过天津北部:咸阳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至碣石。驰道虽非驿道,但沿途也有“邮”、“亭”的分布。
汉代邮驿在继承秦邮的基础上,规定每三十里设一置,即驿。驿配有驿马、传车、牌符等,强调规范,且规模初具。天津北部的无终,是汉王朝所封诸侯国的都城,在东汉已成为使驿通信的交通要道。
隋统一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无论陆路水路,驿站建设都有较大发展。陆路驿站称陆驿或马驿,水陆的称水驿。大业七年(公元611),隋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大运河北上,50余天抵达涿郡。为迎送龙舟抵、离静海,这一带交通、邮驿条件大为改善。大业八年至十年,隋炀帝三次对辽东用兵。天津成为水、陆路交汇的枢纽。军队集结涿郡时,隋炀帝下诏:“凡此众军,先奉庙略,驰驿引途,总集平壤。”
盛唐时代,邮驿空前发达。“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驿骑如星流”,反映通信任务之繁忙。天津地区的驿道以渔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堪称四通八达。
宋代设“急脚递”,辽国有“银牌”传命。宋、辽在海河两岸大战,同时在传命速度上较劲。
1404年天津设卫建城。当时,从应天府(今南京)至顺天府(今北京),沿大运河共设置水驿46处。明人程春宇有《水驿捷要歌》,其中“流河远望奉新步,杨青直沽杨村渡。河西和合归潞河,只隔京师四十路”,包括了天津地区的流河、奉新、杨青、杨村、河西务等五大驿站。加上元代设置的蓟州驿(渔阳驿),及明永乐年间设置的公乐驿,总共7个驿站。一驿过一驿,水驿复马驿,凸显天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古代驿站,根据规模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三个等级:极冲级、稍冲级(次冲级)和僻递级。驿站之下设递铺。清代,宝坻设总铺、朱家庄铺、崔家庄铺3个。宁河设在城铺(总铺)1个。天津设递铺最早的,是元中统元年(1260)自大兴腊庄至蓟州庐儿岭驿路在蓟州设递铺23个。清代,武清县先后设递铺20个,渔阳设14个,静海7个,杨青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