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立石,又称发碑石
成山头附近出土的秦祭玉
秦始皇东巡塑像
秦始皇不远万里从中原来到这偏僻的东夷之地,出于什么目的,他又在这里做过什么?始皇东巡遗迹探寻
成山头,位于荣成境内,是中国大陆伸向海洋的最东端。它靠海,却无柔沙细浪的海滨;是山,却少泰山的挺拔俊秀。然而正是这样一处偏僻之地,历史上却因秦始皇的两次到访而声名大噪。
尽管《史记》中对此有过记载,但却寥寥数笔,让后人产生了诸多疑问:秦始皇不远万里从中原来到这偏僻的东夷之地,出于什么目的,他又在这里做过什么?
古往今来,在民间和史志上流传着各种版本的传说。有人说他是来求仙药的;有人说他是来射大鲛的;也有人说他是来巡视疆土的;还有人说他是来拜日的……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这一神秘面纱正慢慢揭开。
《史记》所载“成山”乃今日“成山头”
在《史记》中记载着秦始皇曾两次到过“成山”,司马迁笔下的“成山”是不是今天的荣成成山头呢?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断定,两者同指一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意指成山陡峭地伸进海里。这与现在的成山头三面环海的地势相吻合。清道光版《荣成县志·古迹》记载:“秦皇宫,在成山上,始皇东游时筑。后人即其遗址为始皇庙。明正德七年毁于火。土人为立小庙一楹。国朝道光元年道人徐复昌改筑大殿三楹。”这就表明,现坐落在成山头上的始皇庙,曾是秦始皇东巡的行宫旧址,毁后被建为始皇庙。另外,史书中还有“……日主,祠成山”、“礼日成山”、“成山祠日”、“不夜,有成山日祠”等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成山卫教授王苹(字秋史,山东历城人,康熙三年进士,官刑部侍郎。康熙四十五年,王苹应试举进士,应以县令补用,因母老不忍远离,改任成山卫教授):“日主祠在海东岸尽处,过祠不复有岸。”由此可见,日主祠所在便是今日成山头,“礼日”、“祠日”等活动也是在成山头进行的。
大量古书记载,成山头这一名称是随着海运业的兴盛才取代了成山,成为这一区域的专用地名,如果不涉及航海,明清以前的志书对这一区域的记载都是成山而非成山头。因此可以判断,司马迁记载的成山就是今天的成山头。也就是说,秦始皇确实到过荣成的成山头,并在这里有过较长时间的停留。
古玉“锁定”秦始皇
1982年,在荣成市成山头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在一处隆起的土堆下,发现了玉璧、玉圭等一组三件玉器。 1979年,在同一区域,也曾出土过类似的四件玉器。
当地人描述发现古玉的地方“是一个高约两米、直径20多米的大土堆”,在这偏居一隅且不出产玉石的地区出土了人为摆放的成组玉器,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玉器可能是墓葬的随葬品。然而经过仔细的勘察,专家们并没有在这里发现任何墓葬的迹象,自然也就排除了两组玉器作为随葬品的可能性。
经过仔细观察,专家在1982年出土的玉璧上面发现了很多雕刻的细小花纹。这些花纹是在玉的表面雕出一些稍微鼓起的小圆点,圆点上面有一个小涡纹,就像一只小蝌蚪,考古学上将其称之为“谷纹”。因为早期的璧是朴素无华的,多数都没有花纹,一直到周代,玉璧上才开始出现小花纹,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整个都是一样的纹饰,以谷纹璧居多。所以专家肯定地将这组玉器的年代锁定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在古代,玉器是中国最高级别权利与地位的象征,而圭、璧一类的玉器主要分为祭玉和礼玉两类。联想到史书记载,秦始皇曾两次登临成山,专家们推断:这两组玉器极有可能与秦始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