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音乐源远流长,唐诗人顾况《永嘉社日赛神》诗云:“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其时音乐多用于酬神。宋代,民歌流行,叶适《桔枝词》中有“不唱杨枝。唱桔枝”,“吹萧打鼓趁年华”之句,可见其盛况。当年肇兴南戏,中亦采用不少温州民间小曲。明代歌唱之风更盛。郡人姜准在《歧海琐谭集》里记载元宵佳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至清,仍“繁弦未断踏歌起,总是人间丰乐声。”(项霁人《上元灯词》。建国后,市文化部门曾发掘整理民间器乐和民歌,举办规模不等音乐会。
□民间器乐
有《玉芙蓉》、《四面景》、《集锦头通》、《将军令》、《马灯调》诸乐曲。演奏组织吹打班,遍布城乡各地,多在民间红白喜事与迎神赛会中演奏,起渲染热闹气氛及迎宾、配合礼仪作用。这种吹打班,与戏曲团体乐队相似,文场与武场兼备。加戏曲清唱的,称唱曲班,喜庆人家延之作为娱乐,坐唱瓯剧、和调整本大戏,并兼充吹打班职能。
□山歌
在温州传统民歌中,山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音调优美,节奏平稳,旋律比较舒畅、悠扬,如乐清山歌《对鸟》,对比鲜明,曲调生动,通过歌唱美丽、自由的鸟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如温州山歌《叮叮当》,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自豪。温籍歌唱演员朱玲仙,曾携此两首民歌在维也纳国际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获金质奖。198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ACCU)选人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集。
□劳动号子;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简单的劳动呼声,是劳动人民根据劳动的需要创造出来的音调。大都是为了统一劳动节奏,指挥劳动等;并起着解除疲劳、调剂情绪的作用。大都是无字句的嘿呵的音调,有些义插写简短歌词,作为过度。如温州的打桩号子,乐清的《船夫号子》,温州蛋行工人的《数蛋号子》等。
□民间小调
温州的民间小调,流传面很广,这种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唱形式,文字质朴,曲调活泼,旋律流畅。大多数还伴随劳动演唱,更多的带有娱乐表演性质。一种是在农村节日活动中演唱的,如乐清的《马灯调》,来自民间跑马灯舞蹈;青田、永嘉一带的《采茶调》,来自民间采茶灯舞蹈等等。这种小调都兼有歌舞特点,节奏整齐,曲调欢快而优美,情绪热烈。一种是农民平时劳动之余来歌唱的,如《烟筒调》、《老来哥》等,这些小调,有的朴素而清新,有的诙谐而风趣,基本上还保持民间朴素健康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