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餐桌回望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民以食为天。解放前,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很难吃得饱肚子。低下的生产力加上连年战乱,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尽艰辛。解放后,虽然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提高,不过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还是让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953年,国家制订了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都要“定量”。实行市场经济后,粮票开始光荣“退休”,它也跟随计划经济时代镌刻进老百姓最深处的记忆里。

之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90年代,全国流行“下馆子”,邀亲朋好友到饭店吃饭,成为一件体面的事情。不同菜系的餐馆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各种风味的西餐厅纷纷涌现,农家饭也走入了城市人的视野,人们吃饭有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人们将饮食焦点转移到了健康上: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花生油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现在,面对饭桌上既丰盛又营养的饭菜,我们也可以回首过去,看看一张小小餐桌,折射出怎样的巨变。

1948年12月10日,上海冬令救济会陆家浜路海潮寺施粥所向难民施粥。当年,流入上海的大批难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生活十分悲惨。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2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