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经典。在中国古代,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至今有文字可考的就有七次。由于有经的刊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般均由国家政府组织。宋代以后,活字印刷技术普及,石经没有了生存的实用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弃。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183年),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因用隶书这一种书体刻成,所以又称“一体石经”。
《熹平石》的刻写,由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蔡邕牵头,共24名经学家一同完成。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共计用石46方,字数达加余万。
《熹平石经》刻成后,立于洛阳的太学之中。从三国时起,《熹平石经》在历经了无数次的浩劫之后,毁失殆尽。
1925年,在洛阳原汉魏时期的太学遗址上,出土了一面大石,此石两面各刻《周易》一段,是《熹平石经》的开篇刻石,非常珍贵。此石出土后,被分裂为二。其中的下半部分被于右任购得。1937年,他将此残石赠予西安碑林。此石的上半部分藏于上海博物馆。
中国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