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十月八日至二十二日)

图为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地区进行作战的情景
一九五一年秋季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粉碎敌人在东线发动的“秋季攻势”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第20兵团第67军,第68军,先后粉碎了敌人共六个师在大量坦克,飞机支援下的进攻,打击了美军疯狂气焰,直接配合了朝鲜停战谈判。
第一,战前情况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双方都转入了战略防御,并于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开始停战谈判,战线基本上对峙于“三八线”附近地区。美军趁志愿军防御尚未巩固之际,于一九五一年夏,秋季发动有限目的攻势,企图改善态势,配合其在停战谈判中妄图把军事分界线划在实际控制线以北以便多得一万二千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政治讹诈。
八月十八日,美军开始发动了所谓“有限度的夏季攻势”,纠集了美军和韩国伪军三个多师兵力向东线北汉江以东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第2军团,第3军团约八十公里正面发起猛烈进攻,企图夺取东线突出阵地,与其中部战线取齐。朝鲜人民军在极端困难情况下,经一个月激战,至九月十八日,终于粉碎了美伪军的进攻。同时,美军第7师,韩伪军第2师,伪第6师各一部,于九月十二日,二十一日两次向金城西南的中国志愿军第67军刚接防不久的阵地发起攻击,亦均被志愿军粉碎。
美伪军“夏季攻势”被挫败后,于九月二十九日又在西线发起了“秋季攻势”。敌人发动“秋季攻势”的目的在于威胁志愿军西线战略要地开城侧翼,为夺取开城创造条件,以便继续达到其攫取“三八线”以北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之狂妄目的。敌人进攻重点指向朔宁,市边里方向,同时在东线北汉江东西地区进行配合行动。
西线进攻之敌为美军骑兵第1师,美第3师和英联邦师,在坦克二百多辆及大量航空兵支援下,向中国志愿军第64军,第47军防御正面进攻,志愿军在“坚守防御,节节抗击,反复争夺,歼灭敌人”的原则指导下,与敌展开英勇顽强战斗,大量杀伤敌人,至十月十八日,中国志愿军完全粉碎了敌军在西线的进攻,共歼敌二万二千余名。
敌西线进攻正在进行之际,又在东线金城和文登里方向向中国志愿军第67军,第68军防御正面发起进攻,金城以南地区和文登里地区防御战由此开始。
(一)美伪军情况:
进攻金城以南地区之敌,为美军第7军之第7师(位于凤堂德里,黑云吐岭及其以南地带),伪军第2师(位于松洞,凤堂德里及其以南地带),伪军第6师(位于443高地以南,后洞及其以南地带),美军第24师(位于华川及其以南地区)为预备队。
进攻文登里地区之敌,为美军第10军之美第2师(位于白云山,520.1高地以南地带),伪第8师(位于水于口,白云山东南地带)。
其主要进攻指向瑞云里,金城及文登里,柏岘岭方向。美军及韩伪军企图占领金城,昌道里地区,造成侧击我志愿军五圣山和平康之势态;直插文登里纵深,攻占志愿军鱼隐山要点,配合金城方向之敌进攻。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情况:
志愿军第20兵团于一九五一年六月入朝,七月下旬奉命准备接替第27军和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防务。第67军于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十日与第27军换班完毕,第68军于十月八日至十日与人民军第5军团换班完毕。
第67军第一防御地带由三道阵地编成,其前沿为537.7,491.8,602.2,588,818.9高地,旧岱以东二公里无名高地地区;团预备队阵地前沿为牙沈里北山,522.8,385.2高地,522.6,科湖里西南高地地区;师预备队阵地前沿为鹫峰,城山,栗沙里,472.7高地地区。第二防御地带在532高地,大谷峰,庆坡山,丁山,718.0高地以北地区。
军战斗队形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展开两个师,以200师配属榴炮第11团二个营,防坦克炮第401团二个连在537.7高地,602.2高地,笼岩里,塔距里地带进行防御,阻止敌人由北亭岭,602.2高地向金城方向进攻,防坦克火炮集中使用在桥田里,外野洞地区及榛岘里,开野里地区,阻止敌坦克沿公路进攻;第199师配属军炮兵团一个营,榴炮第20团一个营,防坦克炮第401团一个连在后洞里北山,旧岱东无名高地,泗川里,笼岩里地带进行防御,阻止敌军由细岘里向金城方向进攻,防坦克火炮集中使用在瑞云里,渊居里地域,防止敌坦克沿公路进攻。
以第201师为军第二梯队,位于下塔巨里,马加之,城山,古直木里地域,以一个团为反空降预备队,配置在板桥里,歧城里地域,歼灭可能在板桥地区空降之敌。
该军右邻为第26军,在上甘岭及以西地区进行防御,战斗分界线为下甘岭,五云里,748.9高地,梅桧里之线,线上各点属第26军。左邻为第68军,分界线为北汉江,北汉江属第67军。
第68军以第204师配属第202师第604团接替北汉江以东水洞里,728,891.5,742.8高地,文登里,635.8高地一线人民军第5军团防御阵地。正面一线展开三个团,以第604团位于鱼隐山地区为该师预备队。该师在文登里,上深浦,下深浦,柏岘岭地区组织防坦克地域。第68军左邻为人民军第2军团,战斗分界线为635.8,904.2,771.0高地之线,线上各点属第68军。
第67军进入阵地后,第一梯队各师重点加强基本阵地工事,各主要支撑点构筑了多道断续堑壕,以交通壕相连接,加强了掩蔽部和发射点,设置防坦克障碍。并在第二防御地带构筑工事。
第二,作战经过
十月八日,正当志愿军第68军第204师接替北汉江以东人民军第5军团防务之际,美军第2师及韩伪军第8师向文登里公路及其西侧发动进攻。志愿军一面仓卒应战,一面交接防务,于10日交接完毕,敌军已在文登里公路及其西侧地区突入志愿军纵深六公里。志愿军第204师在缺少工事,炮兵火力不足,对敌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况下,继续顽强抗击敌之进攻。
在文登里地区,志愿军第601团充分利用文登里至柏岘岭公路两侧山谷狭窄的有利地形,以加强的防坦克炮兵一个营,山炮一个连及工兵一个连和本团的无座力炮,火箭筒(共四十九门)变成团的防坦克大队,在文登里,上下深浦,柏岘岭地区组织防坦克地域。
十一日,美军第2师,法国营等部,以坦克为先导,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向志愿军文登里地区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由于当时志愿军工事尚未构成,也对敌坦克缺乏斗争经验,致使敌坦克一度突入志愿军防御纵深上深浦地区,在志愿军反坦克火炮和反坦克小组密切协同下,一举击伤敌坦克五辆,击退了敌坦克之进攻。
十二日,敌以十余架飞机向志愿军柏岘岭及纵深地域进行轰炸,又以炮兵,坦克炮向志愿军文登里公路两侧635.8,709.6高地及纵深上下深浦地域进行火力准备。二小时后,美军第23团在四十八辆坦克支援下向志愿军文登里公路突击,志愿军根据十一日打敌坦克经验,集中反坦克火炮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击毁敌先头坦克,趁敌坦克速度减慢,队形密集之际,以交叉火力猛烈射击,当其回窜时,又以反坦克小组截击。敌坦克始终被阻于下深浦附近地域,至十六时被迫逃窜。志愿军共击毁,击伤敌坦克十八辆。
十三日,敌坦克未敢进攻。
十四日,敌又以坦克八辆成人字队形向志愿军文登里公路进攻,八辆坦克全部被志愿军击毁。
十九日,敌坦克又被志愿军地雷炸毁两辆。此后敌坦克再不敢向志愿军纵深突出。
配合美军第2师进攻文登里的韩伪军第八师,十三日后集中兵力攻击志愿军974,742.8,650,922等高地。我军在仓卒占领防御防御的情况下,顽强抗击敌之进攻,反复争夺,予敌重大杀伤。如志愿军第612团一个连坚守的938.2高地,在敌人四个营猛烈攻击下,坚守阵地四昼夜,击退敌数十次冲击,歼敌一千八百余名,全连壮烈牺牲。至二十日志愿军连续十昼夜战斗,毙伤敌七千六百余名,将战线稳定在水洞里,边岩洞,1098.6,709.6高地,文登里之线,粉碎了敌人进占文登里的企图。
志愿军第67军当面之敌,从十月十三日开始,集中美军第7师,第24师,韩伪军第2师,第六师共四个师,七个工兵营,在十四个榴炮营及坦克二百余辆,飞机一百余架支援下,向志愿军芳通里,犁实洞,后洞里北山,旧岱以南二十四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十三日至十六日敌攻势最为猛烈。
十三日,美军第7师,韩伪军第2师,第六师共十七个营,坦克九十余辆,重点进攻志愿军491.8,602.2,569.5高地及旧岱以西无名高地;十四日敌又投入美军第24师共二十七个营向志愿军进攻,志愿军依托阵地坚决抗击,反复争夺,多次打退敌之进攻。至十四日完,志愿军第200师正面,敌占芦洞北山,462.3,491.8,734,632.5,602.2等高地;志愿军第199师正面,敌占居里室北山472.3高地及金城川以南全部阵地。
十五,十六日敌继续全线向志愿军进攻,在志愿军第200师方向,敌向上枫洞,二青洞一线进攻被击退。向月峰山进攻之敌,以坦克伴随步兵先占栗洞西山,又突进至三南里,志愿军守军一个连在敌四面包围下,坚守至十六日晚胜利突围。在602.2以北高地坚守的志愿军第598团两个连,与敌逐山争夺,击退敌一个营至一个团的进攻,至十六日夜,敌仅占志愿军602.2以北二个高地,有利的迟滞了美军第24师的前进。第199师正面,敌攻占志愿军细岘里东北高地,541,551.6高地后,被阻于585.2高地前沿。
在连续四天战斗中,志愿军已判明美军主要突击方向在602.2高地,梨船洞,金城,昌道里。敌军虽然全线突入志愿军阵地二至四公里,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美军第7师因伤亡惨重于十五日撤出战斗整补,志愿军仅十五,十六两日即歼敌约七千余人,敌占梨船洞以西高地之企图仍未得逞。
十六日晚,志愿军第67军首长鉴于第199师,第200师伤亡较大,为巩固阵地,继续挫败敌人进攻,决心将第二梯队的第201师和战役中归第67军指挥的第203师,第202师(欠第604团)投入战斗。以第203师与第200师换班,第201师与第199师换班,第202师为军第二梯队,进至昌道里以南庆坡山,烽火山,唐蛾山地区。第199师,第200师为军预备队,分别以淮东里和楸田里为中心集结。
十七日后,敌军因伤亡惨重,已无力全线进攻,改变为集中兵力,在坦克,飞机,火炮支援下,对志愿军各主要阵地进行逐个夺取的战法。
志愿军第203师仓卒投入战斗,防御正面又较宽,纵深工事薄弱,地形利于敌坦克活动,虽经顽强抗击,但敌军进展较快。十七日敌占476.8,418.6高地及南屯里北山,十八日占522.1,415高地,十九日占552.8高地,二十日占烽火山。当日该师撤出金城以南阵地,在城山,422高地地带组织防御。敌占领灰古介,434高地后即停止进攻。
第201师正面,十七日敌军以五个营兵力组织对梨船洞以西高地围攻,志愿军坚守梨船洞地区的三个连在敌包围下,激战终日,当晚撤出阵地。志愿军坚守梨船洞五天,毙伤美军四千余人,对整个防御战斗起了重大作用。十八日敌人向326.9高地,商山里,585.2,482.2高地进攻,重点转向轿岩山。十九日敌以大量坦克向志愿军443高地进攻,志愿军轿岩山阵地右侧受到威胁。二十日凌晨,志愿军第201师以三个连向443,362.9高地反击,复阵地。敌军继续集中兵力从东,西,南三面向轿岩山进攻,当晚,除主峰外,443高地,渊巨里东北高地,轿岩山西南高地,448高地均被敌占。激战至二十一日下午,志愿军轿岩山守军大部伤亡,敌即占领轿岩山。二十二日敌又向栗洞东山,690.1,522.8高地进攻,均被击退。二十二日后敌即在其占领阵地组织形式防御。美军的所谓“秋季攻势”到此结束。
经过十天激战,志愿军第67军共毙伤敌军二万三千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五十六辆。该军也付出了一万五千余人伤亡代价,挫败了敌人进攻。
第三,经验教训
此次金城以南地区和文登里地区防御战,是在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不久,阵地尚不巩固,部队刚换班或正在换班时,对敌情,地形均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的。敌人在“秋季攻势”中,集中六个师兵力,,使用数百辆坦克,实行所谓“坦克楔入战”,变全线进攻为重点进攻逐个夺取。
敌军虽然攻占近一百九十平方公里土地(金城以南地区一百三十二平方公里,北汉江以东五十七平方公里),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始终没有突破志愿军第一防御地带,敌人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其“逐山夺取”战略的失败。志愿军以顽强英勇的斗志,克服一切困难,胜利地粉碎敌人进攻,取得了在野战筑城阵地进行坚守防御和打敌坦克的宝贵经验,使敌人在尔后长期对峙作战中,再未使用如此大量坦克直接配合作战。
一。组织大纵深防御,抗击敌人连续突击志愿军第67军接防后,组织力量加强基本阵地和纵深的防御工事,在第一防御地带构筑成了十四至十七公里纵深的三道阵地,在基本阵地若干要点上,有选择地构筑了防御枢纽部和支撑点,与堑壕联接,形成了独立环形防御。因而在战斗中不仅能依托基本阵地顽强抗击敌人,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争取一定时间,而且可以依托第二,第三阵地节节抗击敌人。在敌我装备悬殊情况下,依托野战工事抗击敌人连续进攻,加大防御纵深,适当加强纵深工事,对于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是极为重要的。
山地防御作战,要注意控制制高点和重要山脊,特别是对防御起稳定作用的要点。每个制高点从山顶,山腰,山脚组成多层火网,依托山顶支援山腰,山脚。在火力能控制的条件下,阵地尽量前伸,防止敌人沿山沟谷地迂回侧后,确保主阵地安全。志愿军第67军在602.2北高地,轿岩山和第68军在635.8,938.2高地,能够持续几昼夜抗住敌人进攻,阵地编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反,志愿军有些阵地由于只守山头。遭敌人迂回分割后,只得被迫撤离。
工事构筑,除了战斗工事外,还应有待避的工事,以便保存有生力量,减少伤亡。这次防御战中,第67军某些阵地出现了将射击掩体与防炮洞结合的战斗工事和简单的坑道式掩护部,在保存自己,减少伤亡,保持持续战斗能力方面,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是坑道工事的雏形,为中国军队以后修筑坑道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兵力部署要重点配置,前轻后重,保持一定数量预备队,确保主要防御方向的稳定。
在防御正面较宽的情况下,应实行重点配置。以营为战术单位组成防御地域,保持三分之一兵力的预备队(在主要防御方向的营预备队兵力还应更多些),各连既可以依托支撑点和前哨阵地独立作战,也便于营集中兵力火力及时支援第一线作战。
这次志愿军第67军,第68军第204师在兵力部署上,总的是体现了把主要兵力兵器配置在北亭岭至广大洞和文登里及其西侧地段上,但防御正面过宽,第一线兵力摆得比较分散,这样不仅增加伤亡,也缺少机动兵力,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如第199师第597团主力七个半连,在战斗第二日即大部消耗在金城川南岸阵地上,对尔后的战局发展有一定影响。若能在主要方向适当加强力量,在次要方向果断收缩兵力,以便集中兵力,确保重点,保存力量,争取主动,则有些阵地不至于当天丢失,有生力量也不至于一开始就遭很大消耗。
为减少消耗,一线兵力不能摆的过多,各级都应保持一定数量的预备队。师,团预备队可适当靠前,根据情况发展,也可提前占领预备队阵地,这对刚上阵地的部队来说,既可熟悉地形,加强工事,又不至于在敌人突破第一线阵地后仓卒应战。但第二梯队不宜过早投入战斗,一般应在第一梯队给敌以重大杀伤,而本身已缺乏继续抗击敌人能力时再进入战斗。这次战役中,各级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均过早一些,团第二梯队在第二日即投入战斗,师第二梯队在第三日投入战斗,第67军第二梯队师在第四夜投入战斗,由于军第二梯队第203师,第201师在地形不熟,二线工事薄弱情况下仓卒进入战斗,虽然投入新生力量,但没有取得战场主动权。实际上第一梯队第200师,第199师伤亡虽比较大,但还是有能力继续坚持战斗的。如果第203师,第201师预先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展开,第200师,第199师再坚持战斗一至二日,在敌人伤亡惨重,而没有新的后续梯队增加情况下,志愿军有可能在烽火山,轿岩山地区阻止住敌人的进攻。再如第200师不过早撤出战斗,而是放弃次要阵地,集中兵力依靠主要阵地节节抗击,坚持到金城附近,以第203师和第201师一部兵力依托忠贤山,白杨里向韩伪军第2师侧背出击,不仅可消灭一部分敌人,战场势态也可能有所改观。
三。火力组织要有重点,并应前重后轻,多线配备,明确分工,组成多层火网。
打好防御战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运用好炮兵和组织好火力。这次战役,在火力组织运用上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是把加强的炮兵使用到主要防御方向;其次是通盘组织各种火力,明确任务和指挥,以冲锋枪,步枪,轻机枪,手榴弹为第一层火网,重机枪,六零炮,八二炮为第二层火网,步兵炮,山炮为第三层火网,野榴炮为第四层火网。步兵火器主要由连,营掌握,炮兵分别由团,师掌握,充分发挥了步兵火器和炮兵近战集火歼敌的威力。
炮兵既可以集中火力打击敌人的主要目标,又可不失时机地支援步兵作战。特别是野榴炮兵,志愿军炮弹有限,主要集中对付敌坦克群和连以上密集目标,并以一定兵力压制敌炮兵群,力求在火力上达到集中突然。志愿军在梨船洞地区,商山里以南和平共处938.2高地等的作战中,炮兵积极有力的支援,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
火力组织上还要注意封锁控制谷地,山沟,防敌迂回分割。志愿军在后一阶段作战中,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火力制止敌人沿山沟和接合部向其侧后迂回,暴露出志愿军火力组织上的缺陷。
四。对敌坦克防御,要重点保障主要防御方向,并发挥各种反坦克力量的整体威力。
组织对坦克的防御,直接关系到防御战役的安危。志愿军在缺少反坦克兵器的情况下,保障重点和充分发挥各种反坦克力量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次战役加强的防坦克炮兵为数不多,都用于主要防御方向和便于坦克突入的地区,将这些力量与各部队本身可用于防坦克的兵力,兵器紧密结合,构成防坦克地域。在防坦克地域中,将各种反坦克火器按火箭筒,无座力炮,防坦克炮,山野榴炮层层配置,构成多层反坦克火网。防坦克小组和无座力炮,火箭筒穿插配置,混和编组,达到互相掩护,积极配合。以两翼阵地为依托,利用山脚棱坎,沟渠自然地形,设置防坦克壕及防坦克地雷,构成纵深梯次多道反坦克阵地,以便层层阻击,加强阵地的稳定性。并使前进阵地,基本阵地,预备阵地,假阵地巧妙结合,达到发扬火力,迷惑敌人,突然歼敌。加之反坦克分队沉着机智,勇敢顽强,力求近战歼敌,在此次防御战中,达成了对敌坦克的有效防御。如十月十二日敌坦克四十八辆向志愿军第68军第204师在文登里公路两侧的阵地进攻,志愿军采取拦头,截腰,断尾打法,以防坦克炮,山炮直接瞄准射击,无座力炮,火箭筒游动射击,反坦克小组以手雷,爆破筒拦截逃窜坦克,共击毁击伤敌坦克十八辆,取得了反坦克作战成功经验。第67军在榛岘里和瑞云里地区的防坦克地域,也连续击退敌坦克由该两地区向志愿军梨船洞高地两侧之进攻,仅榛岘里地域就击毁击伤敌坦克十辆,保障了主阵地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