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雁塔分别在大慈恩寺和大荐福手中,原即称大慈恩寺塔、大荐福寺塔,"雁塔"是当时人俗称。雁塔得名的原因不详,或因塔身时有群燕(雁)环绕之故吧?大慈恩寺在晋昌坊内,大荐福寺在开化坊,皆为万年县所领。
大慈恩寺原是高宗太子时为其母(文德母后)所建,故以慈恩为名。《唐两京城坊考》引《寺塔记》:"(寺)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敕度三百僧。”规模极其庞大,远非今日所见大雁塔内局面可拟。此处又是三藏和尚(玄奘)西域取经归来译经之地,"初,三藏自西域东归,诏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设九部乐,迎像入寺,彩车凡千余辆。上御安福门观之。”寺内有池,池有荷;又有牡丹,皆长安有名者。寺东南隔两坊即长安最有名的风景区曲江,曲江之西即杏园所在。曲江、杏园、大雁塔相邻近成三角形,唐科举考试毕有曲江赐宴、杏园同年宴、雁塔题名三件乐事,故大雁塔为文人举子经常往还的一个场所。录两首诗: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鹤去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高适、薛据、岑参、杜甫四人登塔,各有作(薛据诗今不存)。岑参是写大雁塔气势最好的一首,"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形容殆荆杜诗却不同,他虽然也写塔势的高大,但却多了一层忧国之思,"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反映了诗人在大乱将至前强烈的不安心情。不幸的是,次年底,安禄山就叛乱于幽州,不到一年光景,大唐江山和关中、长安果然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了。
关于小雁塔(荐福寺),录徐夤《忆荐福寺南院》一首:
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灯前不动唯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
徐夤是唐末莆田(今属福建)人,中进士后曾任秘书省正字,后归闽王王审知。他有忆及长安的诗十余首,足见其对长安的眷恋。此首回忆他落第徘徊荐福寺情况。
唐诗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