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今陕西的黄陵县。站在桥山之颠左右顾盼,沮水绕山而行,山势拱起若桥,故名桥山。
桥山地貌奇特异常。好似巨龙腾空而起,盘空而游。站在桥山的盘龙岗,极目四周。南面的印台山,似卧虎伏身;东面的凤凰山。恰似欲展翅长鸣待飞的凤凰;西面的玉仙山,又如回身翘望的万年神龟。龙虎龟风云集一处,堪称“华夏地貌之一绝”。
远眺桥山,古柏参天,四季常青,我们的始祖就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中。桥山有古柏8万余株,大部分为人工栽植,无论株距还是行距,均排列有序。许多柏树的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最有名的一棵古柏就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此古柏植于今轩辕黄帝庙内,树高19米,直径11米,7人抱之不拢,距今约5000年,堪称“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陵为圆丘形,现高3.6米,周长48米,前面有明代御史亲书的“桥山龙驭”四字碑。相传,在黄帝驾黄龙升天之时,当地的百姓将他的衣服撕扯下来,在他升仙之处,埋了这些遗物以示纪念,故而人们也俗称其为衣冠冢。
黄帝陵之名,正式起于1942年。蒋介石认为称其桥陵与唐代皇帝李旦的桥陵之名相冲,而且概念不清,于是,他亲笔用楷书题写“黄帝陵”三个宇。1958年,郭沫若亦亲题“黄帝陵”。此碑今立于黄帝陵之前。非常有趣的是,如果加上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刻的“古轩辕黄帝桥陵”一文,那么三次刻碑、同用一石,可谓奇妙。
&nbbsp;黄陵公祭,起于汉武帝,至明代被正式列入国之大典。春秋时,宰我问孔子:“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孔子答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这段对话阐明了后人祭祖黄帝历久不衰的根本之因。
1937年,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之际,摈弃前嫌,首次联合公祭。毛泽东亲题祭文,祭文气吞山河,像惊雷震醒了朦胧中的每一个中国人。
轩辕庙是祭祖活动的中心,庙内有“诚心亭”。凡来祭祖的人,一律先在此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排除一切杂念,方可上祭品步入大殿举行祭祖活动。大殿之外的门额上有程潜亲书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殿内有以东汉武梁词庙的画像石为蓝本线刻的黄帝像,下有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
1961年,我国政府列黄帝陵为001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陵”。
中国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