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在灞水上,东出长安十数里便是。此地又有灞(一作霸)陵,是汉文帝墓。唐诗中,灞桥、灞陵、灞水甚至灞柳,往往都代表一个意思--离别。长安东门外,是长安交通最繁忙的所在。东行者、东南行者皆须经过灞桥。古人特重离别,多于灞水边祖道(设宴祭祀路神)相送;灞水两岸多植柳,相送者折柳以赠行人,柳谐音留,惜别怀念之意。于是灞柳、灞陵以及灞桥,遂成为长安最具人文特色的一大景观。先看李白、韦庄的两首诗: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灞陵行送别》
春桥南望水溶溶,一桁晴山倒碧峰。秦苑落花零露湿,灞陵新酒拨醅浓。青龙夭矫盘双阙,丹凤褵渉隔九重。万古行人离别地,不堪吟罢夕阳钟。
韦庄《灞陵道中作》
韦庄诗只是一篇“灞陵送别”赋;李白诗虽是送人之作,大半却是按自己的题目说话,并没有多顾及送别之人。二诗可以说都是总写长安送行之地灞陵的。长安离别不同于一般的离别。唐人在外地州郡、县,何处没有离别?长安离别的本质意义就是“去国离乡”,离开了帝王君主所在地长安,就等于离开了最能实现个人理想之地,就等于离开了个人*的归宿:家。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又:“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安不见家。”这都是漂泊在外的诗人对长安的怀念。韩愈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被贬出长安时诗人的诗句。李、韦诗,抒发的就是离人们所共有的这种情绪。李诗说:“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句意。东汉建安时,王粲在长安,因长安军阀混战,政局紊乱,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依刘表;唐人离开长安,虽与王粲当时的时势不同,但依恋长安的心情则是一致的。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灞水何人不别离?无家南北倚空悲。十年此路花时节,立马沾襟酒一卮。
罗邺《灞上感别》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
胡曾《霸陵》
前三首都写灞陵送别,灞上之柳是诗人反复使用的一个物象。胡曾的诗纯是咏史,咏西汉李广罢职闲居逐猎(韩卢是猎犬名)迟归,遭灞陵尉呵斥的事。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处因灞陵而略及渭城。长安的西、北方交通,不如东、南方交通的频繁。凡西、北行者,例于渭城相别。渭城在渭河北岸,即秦咸阳宫旧址。渭城离别,与灞陵相别同,设离筵祖道、折柳。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一首,以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写尽送人者依依惜别之情而成为唐代最有名的一首离别诗,渭城亦因此擅名,几与灞陵同。此诗入乐后改称《渭城曲》、《阳关曲》,传唱极广。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最忆阳关曲,真珠一串歌。”刘禹锡《与歌者》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赠歌妓》:“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从盛唐唱起,一直唱彻了中唐和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