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军性的《志愿军》报,真正创刊时间是1951年1月15日,其报头系彭德怀题写。志愿军党委在《关于出版〈志愿军〉报刊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该报的基本任务是“统一全军思想和意志,贯彻志愿军党委及志司政的领导意图,交流与总结各部队的战斗经验和工作经验,表扬英雄模范,鼓舞战斗热情,揭发缺点,改进工作,并反映广大战士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在给报纸的题词中,也要求报纸“提高我们部队现代战术,业务和思想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仗打得更好,消灭更多的敌人,为实现朝鲜与世界和平而奋斗到底”。《志愿军》报的内容除了社论、国内消息外,还经常刊登短小的通讯和各种参考资料。从1952年5月起,在报头一角还增设了“光荣的志愿军”新闻照片专栏,使版面更加美观、活跃。每期页数连续计算,在每期版面下角有总页数为排列顺序,便于装订成合订本收存。志愿军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宣传都出自该报,如《英雄杨根思永垂不朽》、《爱民模范罗盛教》、《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祖国的好儿子黄继光》等数十篇通讯。这些英雄人物最早都是由《志愿军》报报道,然后国内报刊转载,再传遍千家万户,在全国人民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全军中宣扬了高度的革命的英雄主义。
《志愿军》报初创时期,编辑部和印刷厂还不在一起,每期稿件编完后,要派专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奔回国内印刷。可以说,那时每出一期报纸,都要经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后来印刷厂从国内迁移过来与编辑部一起行动,这样大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也加强了报纸的时效性。当时《志愿军》报的印刷厂就设在一座山洞里,没有电灯,排字工人把蜡烛插在手盘上,摸索着捡字;所有的人都参加手摇印刷机劳动,每天工作量常常要达到十几小时。由于山洞潮湿,胶发霉了,纸张发潮了,印刷机带墨的胶杆不粘墨,但是印刷工人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保证报纸的按时出版。为了把报纸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军邮人员和交通人员常常夜以继日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穿行往来在火线阵地。当时,《志愿军》报社编辑人员的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编辑部设在一个宽仅1米,长200多米的半截子山洞里。洞子既暗又潮湿,大白天也得点蜡烛。白天,大家就坐在洞口,用一块木板平放在膝盖上当办公桌,编辑稿件。敌机一来,就收起稿子,夹着木板往洞子钻。晚上,编辑们就睡在又黑又潮的洞子里,其艰苦办报的程度可想而知。
志愿军报刊发扬光大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具有人民军队报刊的基本特点,坚持贯彻了“全党办报”、“全军办报”的方针。志愿军报刊除了宣传贯彻党中央抗美援朝的战略方针政策外,还具备了各个历史时期军队报刊中独具一格的特色,主要是: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色彩。它在鼓舞指战员坚定保卫祖国的同时,不断地扩大干部战士的视野,把指战员的爱国主义,逐步提高到积极扞卫世界和平的思想高度,使他们成为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的国际主义战士。其次是注重报刊的时效性和宣传效果,提出了“及时再及时”的口号。三是针对部队分散、战斗频繁、交通运输困难的情况,志愿军党委特别指示各级司政机关,加强报刊的发行和传递工作,充分发挥志愿军报刊在战争中的宣传教育和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可以说,志愿军报刊极大地丰富了我党新闻报刊的历史,为军队报刊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