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阻击战时,前沿战士采集积雪解渴
《军事史林》2008年第10期刊登署名“晨曦”的《蔡正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后,2009年第2期又刊登了廖锋先生的反驳文章--《对〈蔡正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一文的质疑》。作为志愿军老战士的后人,我们非常感谢廖锋先生能基于民本主义的史学立场,超越世俗偏见,充分肯定志愿军第50军能担“重任”的战斗力及“不俗的战绩”,对廖锋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及严谨的治史态度,也钦佩备至。
不过,廖锋先生批驳“晨曦”的文章涉及了一句话,而我,又是这话的“始作俑者”,因此,有必要借此机会陈述我的考证及理由,不当之处,敬请军史专家及军史爱好者鉴别、指正。
一、关于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一说的由来
廖锋先生在《对〈蔡正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一文的质疑》中提到:“‘晨文’称:‘第四次战役之初,许多人都以为50军这支起义部队战斗力很有限,以至于把38军放在50军侧后,准备在50军顶不住的时候,随时可以加入进来’。这种说法纯属主观臆测。”
廖锋先生批驳的话,虽然不是我的原话,但“源头”却是我撰写的文章或着作。
其中,我在2000年10月《云南日报》社的《大观周刊》第17期刊登《壮怀激烈50军》和2004年1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