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掌故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白鹿原雄踞长安东南,是西安外围最大的台塬,古代争夺长安的战争多次发生于此。据

《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见白鹿于此,故名。唐代,又多次记载在这里捕获白鹿。何谓白

鹿?据考证,白鹿就是糜鹿。汉墓出土白鹿角印章,倒立三尖鼎立而不倒。今白鹿原有迷村

,民国、清代都写为麋村,元代的筠溪观庙碑也写作麋村。解放前后还在此设立过麋村乡公

所。然而到清代,仅有北京皇家御园一处饲养麋鹿,八国联军人京,被英军劫走,繁衍于英

国,中国一度绝种,1985年英国赠给我国24头,饲养于北京,现又繁殖成群。

白鹿原古亦名首阳山,现今当地群众仍称为首阳山,有人谐音为寿阳山,民政部门便在

原间荆峪沟开辟了寿阳山公墓。古籍记载:商末,孤竹君两个儿子伯夷、叔齐避居于周地,

当武王起兵伐商整队由镐京出发时,他兄弟二人“扣马而谏”,劝阻武王不要伐商,武王没

有接受他二人的意见,他们便“耻食周粟”,躲入首阳山食薇,最后饿死。

这个故事很有名,因此,全国到处都有人争相攀附。据统计,各地有近30个首阳山。但

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如果属实,他二人饿死的地方当是今长安的白鹿原。《诗经·国风·唐

》收《采苓》篇,有“采苓采茶,首阳之巅”句,为“首阳”山名见于古籍最古老的,于是

此篇内容虽与伯夷兄弟的故事毫无关系,“唐”却被人认为是西周时伯夷饿死之地。“唐”

在今晋南,乘火车渡过风陵渡不久,车上的广播便讲起伯夷的故事来,其实,白鹿原应是是伯

夷、叔齐饿死地。理由之一,在镐京扣马而谏,武王不听,即耻食周粟入山饿死,应距镐京

很近,没有必要远渡黄河走很远的路再去饿死;其二,既到唐国,就不存在耻食周粟的问题

,何以因耻食周粟而死呢?今白鹿原有伯夷坊村,村东原有传说中的伯夷叔齐墓,村下荆峪

沟有伯夷泉。今沟内有蕨科植物名贯仲,其叶春季鲜嫩可食,当地人称做拳菜,加工成脱水

干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古籍所说伯夷兄弟所食的薇,就是今日的拳菜。

汉武帝在今白鹿原南部焦岱镇建鼎湖宫,他老年就在此养病,而“鼎湖”之名因首阳山

而来。《三辅黄图》记载:“昔黄帝采首(阳)山之铜以铸鼎……汉武帝于是建宫。”鼎湖

宫便以黄帝于首阳山铸鼎的典故而得名。鼎湖就是荆峪(当时名长水,今亦名鲸鱼沟)上的

一个湖泊。1980年地名普查,在怀珍坊的陈氏墓志有:“头枕南山、足踏鼎湖”铭文。可见

古代白鹿原亦名首阳山。北周武帝赠逍遥公韦琼诗中“首阳白鹿”也指此。

说起鼎湖所在的荆峪沟,汉代是名胜之地。唐代,开国功臣郧国公殷峤(开山)在此修

建了郧庄别业,楼阁水榭,相连数十里,为城东名胜之最,时人有“上有天堂

,下有郧庄”之说,今鲸鱼沟南岸白鹿原上的桑园村,清代和民国的地图都写作三郧村(分

为南、北、中三个郧村),因“郧”读音近“园”,便谐音成桑园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

》记载,此村有石人石马,为郧国公殷开山家庙所在。

今日鲸鱼沟属汉鼎湖宫宫殿区,唐代为郧国公山庄,都是以这里优美的自然风景建为名

胜的,可惜其历史还未为多数人所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