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五月五,再逢端午节。
然而今年的端午节,总有一份隐忧:再过几年,这端午节还是中国的节日吗?
这隐忧不是没有来由。今年4月,突然传出某邻国要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的消息,国人一片愕然:我们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有可能成为别国的文化遗产!虽然后经证实,该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是一种祭祀活动,与中国的端午节并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确实是从中国的端午节发展而来的。如该国申报成功,中国就不能再以“端午节”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由此,又让人生出新的隐忧,不仅是端午节,还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如今也早已融入我们一些邻国的文化中,并且有了各自的特点。会不会哪一天,又冷不丁地冒出某一邻国要将它们申报世界遗产呢?也许这有点过虑,但绝非杞人忧天。据了解,除了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事也有先例,比如,传统的皮影戏、蒙古族的马头琴等就已被别国抢先申报了。
不过,这次端午节被别国抢先申报倒给我们提了个醒:一是要有点忧患意识,不要以为老祖宗的东西别人就拿不走。既然我们要走向世界,就要按国际惯例办事,该保护的要保护,该申报的要申报,不要让别人占了先机。二是要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这些年,国人对有形的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迄今为止,中国已有29项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位列西班牙、意大利之后的世界遗产第三大国。相比之下,国人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要淡漠得多。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据悉,目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组织专家,将包括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在内的所有传统节日进行“包装”,准备尽快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今年的端午节,国人似乎多了一份珍惜,包粽子、佩香包、赛龙舟、喝雄黄酒……一些多年不见的传统民俗又在许多地方重现,大概是面对失去才显得珍贵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