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了”、 “没剩几个人”、 “打到天亮”……笔记中经常跳出类似的词组,张正隆在记录时,使用了非常简单平静的文字,这与他的作品中那些激荡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接受他采访的老兵们,在谈起曾经的战斗时,也是非常平静的,或许是因为时间沉淀了激情,或许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打仗时,命运都在一瞬间。 ”张正隆曾经采访过一位杜姓老兵,辽沈战役时任某炮兵营营长,身边有个通信兵小韩。打锦州时,队伍在城外看布告,一发炮弹打了过来,不知道哪来的一颗子弹从小韩的眉心穿了过去,那孩子不停地哭,杜营长掏出身上刚发的军贴费,塞到了小韩身上,那些钱相当于今天的5元钱,当时,够买4条土造烟。张正隆说:“杜营长知道小韩活不成了,想着多少尽点心,发自本能地把身上的钱留给了那孩子。仗打完后,杜营长派人去医院查,没有查到小韩的下落,真的就当他已经牺牲了。结果,过了一个月,小韩蹦蹦跳跳地回来了,还胖了不少。那颗子弹没要了他的命,真是奇迹。经历过大战,最后能够活下来的人,真的是沙里淘金。 ”
“那些有名的和无名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真正的安放”
与一般的采访笔记不同,张正隆在每一个采访对象的姓名旁,都仔细记录下了对方的体貌特征,比如:中等身材、花白头发、大眼睛等。张正隆说,他的小说要接近战争的本来面目,每个当事人都应该得到还原。因为这样详细的记录,使他可以迅速回忆起与每个名字相关联的故事。 “有什么是让您特别感动的吗? ”记者问道。 “太多了。 ”对张正隆来说,每个当事人的故事都有感人的细节,每个故事的感动都大同小异。 “有些人打仗途中负伤,就在当地做了农民;有些人死在战场上,尸首都找不到了;有些人活到了解放后,享受到了今天的生活……对军人这两个字,很多人不明白,其实军人参军那天就是要准备去死的,军人就是保家卫国的。战争年代很多年轻的农民,可能什么武器也没有,就上战场了,就牺牲了。他们也许将来可以成为元帅、将军的,但是他就牺牲了,有的人连军装都没有换上就牺牲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了今天而去牺牲的人。 ”
张正隆在接受采访之初提到了美国飞虎队,他们至今仍然在寻找二战期间牺牲的飞行员遗体。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那些在战争期间为了解放事业而失去生命的个体。对于生命的尊重感,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片段被拼接、被记起、被追问。尽管超过一甲子的时间已经过去,辽沈战役的硝烟早已湮灭,但是,尊重和记忆让更多的面孔渐渐清晰,那些有名的和无名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真正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