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皇孙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酝成的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41.2pt 687.0pt 732.8p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保持君主的绝对优势,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先后分封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这些藩王被派到全国各地,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晋王朱棢等,命他们驻守北方,防御蒙古;另一部分则驻于内地各省,如周王朱橚、齐王朱欂等,使他们监督地方官吏。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想叫他们作为皇室的屏障。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的势力最大。燕晋二王更是长期在北方筑城兴屯,训练兵丁,中央所派将领也归其节制。为了避免权臣擅政,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又规定诸王有移示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力。但他又怕诸王权势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申明诸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朱元璋的这种分封制度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势必造成割据的局面,引起皇室和藩王之间的冲突,靖难之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亡,太子朱标早死,因此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改年号为建文。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共同参与军国大事,组成新的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允炆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对各地诸王实行“削藩”政策。当时朝廷感到威胁最大的是燕王朱棣,因此经过一番商量,决定采用“剪燕(王)手足”的策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废了周(朱橚)、湘(朱柏)、齐(朱欂),代(朱桂)、岷(朱便)等五个藩王。当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时,朱棣早已做好了篡夺皇位的准备,1399年7月,一场同室操戈的内战便开始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70年被封为燕王,十三次赴藩北平。由于燕地与蒙古接邻,他多次率军出征蒙古。在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朱元璋屡次派他出征,使他的名威大震。后来,按着“立嫡立长”的原则,朱元璋立朱标为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大臣们坚持宗法的原则,朱棣虽为嫡子,但不符合“立长”的规定,朱元璋也考虑如果真立四子,怕会引起儿子们之间的不和,因此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对此心中不满。
有一次,朱元璋与朱允炆答对,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以“雨打羊毛一片膻”做对。朱元璋觉得这格调低沉,很不高兴。这时朱棣在一旁,马上对语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连声叫好,因此对朱棣更加宠爱,曾几次有过更换皇储的念头。这些都助长了朱棣谋篡皇位的野心。
朱允炆即位后,朱棣为了谋篡皇位,一面暗中加紧打造兵器,操练人马;一面派人去南京暗察情况,等待时机成熟。同时,为了蒙蔽朝廷,朱棣假装疯痴,使朝廷派来的人真的以为他疯了,对他放松警惕。燕王朱棣在北平已经经营了十八年之久,威望、实力、地位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藩王,对朝廷构成了严重威胁。
1399年,燕王府有人到南京密告朱棣谋反,建文帝朱允炆下诏严厉斥责朱棣的罪行,并密令北平(今北京)驻军包围燕王府。燕王朱棣得到消息后,于7月,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靖难”,率大军向南京挺进,公开与皇帝朱允炆展开了争夺皇权的战争。
这场战争,从公元1399年7月到公元素1402年6月,持续了长达四年之久。战斗在第一年比较激烈,8月、9月间,朱棣在滹沱河、北平东郑村坝(今北京通县境内)先后击败朝廷耿炳文、李景隆率领的军队。此后两年双方均无大进展,处于相持状态。但此后,朝廷不少太监宦官都来投靠朱棣,带来了大量的军事机密。因此,朱棣便抓住战机,开始进攻南京。于1402年6月,顺利地攻下南京。皇帝朱允炆在宫内自焚而死。
朱棣当天就在奉天殿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是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