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李恒(公元792-824年),初名李宥。是唐宪宗的第三子。宦官杀死宪宗后,立他为帝,在位4年,长年服用金石致死。唐穆宗是唐代帝王中比较平庸的一位,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中的平庸之主。.6pt 366.4pt 412.2pt 458.0pt 503.8pt 549.6pt 595.4pt 641.2pt 687.0pt 732.8p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唐穆宗所生活的时代,是唐朝走向衰落、社会极为复杂动荡的时代。昔日繁盛一时的大唐帝国已烟消云散,大唐王朝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末日。唐穆宗的曾祖父唐德宗时,曾整顿朝纲,试图削弱藩镇,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从此,他整日不理朝政,并开始宠幸宦官,将中央禁卫军交给宦官。唐穆宗十岁时,唐德宗病死,唐顺宗继位,他是一位很有主见的封建帝王,任用王叔文为司功参军、翰林待诏,并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王伾为太子侍书、翰林待诏,并为左散骑常士。王叔文等进行永贞革新,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取军权,但没有成功,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遂宣告结束。后来唐宪宗继位,此时唐穆宗李宥已12岁。
唐宪宗是唐朝中后期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是唐代的一位中兴皇帝。然而在册立太子问题上,他一直犹豫不决。宪宗早有长子李宁、二子李恽。792年,郭氏又生有李宥。郭氏是平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因郭氏宗族对大唐屡建奇功,因此郭氏嫁于宪宗,然而宪宗对这个婚姻并不满意,二人虽为夫妻,宪宗却不立郭氏为皇后。封建正统思想本应立嫡长子为太子,但因郭氏始终没有被立为皇后,李宥也就不能算嫡亲。立嫡不成,只好立长。宪宗长子李宁为宫人所生,时年十七岁,宪宗颇为喜爱,故立他为皇太子。公元811年,皇太子李宁因病故去,宪宗万分悲痛。此时册立太子之事又重新提到日程上来了。朝中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以吐突承璀为首,主张立次子李恽,另一派则主张立李宥,经过激烈争论,最后拥立李宥的一派占了上风,公元811年,宪宗立李宥为太子,改名李恒。李恒被立为太子之后,朝臣们上表,请宪宗立其母郭氏为皇后,宪宗执意以各种理由拒绝。不册立郭氏为皇后,皇太子的地位就不稳固。由于宪宗与郭氏一直感情不和,也使他和李恒的关系始终不好,有时甚至父子情异常冷酷。对于立李恒为太子,宪宗始终不太满意。宪宗宠臣宦官吐突承璀察觉此事后,便暗中拉笼宪宗次子李恽,欲重新废立太子,而此时以太子李恒为中心,以郭氏宗族及部分朝臣为骨干,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这种局面僵持状态一直持续下来,直到爆发元和宫变。
晚年的唐宪宗,与其先祖唐太宗、唐代宗等一样,开始听信道士谎言,专心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死。818年,宪宗下诏在全国征求方土。宰相皇甫镈为讨好宪宗,博得宪宗的欢心,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江湖道士,主持炼丹之事。第二年,宪宗开始服用“长生药”。由于该药含有毒性,经常服用就会引起慢性中毒,直至死亡。819年,宪宗因药性发作开始变得暴躁易怒,动辄斥责乃至诛杀宦官侍臣。起居舍人裴潾上疏,指责柳泌等人,被贬为江陵县令,自此无人敢谏,宪宗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宦官内部分为两个派别,以吐突承璀为首的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以梁守谦、王守澄为首的一派则拥护李恒为嗣君。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夜,内宫陈弘志在人指使下,发动元和宫变,潜入寝宫谋杀了唐宪宗李纯,然后守住寝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暴发暴崩。”此时,神策军中尉梁守谦等人马上拥立皇太子李恒继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吐突承璀及李恽,从而掌握了政权。
唐宪宗的死因,史书记载不一,但有一点史书上记载是一致的,那就是宪宗为内宫陈弘志弑杀。唐穆宗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宪宗的死与他可有关系?这个问题可以从李恒本人的言论和时人的记载找到答案。唐宪宗于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暴崩,皇太子李恒于同年闰正月初三即位,他在即位敕文中说:“今年正月二十八至闰正月三日,宫苑诸门守捉,西内立仗将士,量加改转,应内侍省及内侍宫正等,并赐恩爵。”(《唐太诏令集》第2卷,《穆宗即位赦文》)赦文中为什么要从二十八日算起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二十七日,宪宗暴崩于中和殿后,中尉梁守谦与其它宦官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澧王李恽,“赐左、右神策军钱人五十缗,六军、威远人三十缗,左、右金吾人十五缗。”这段史料表明,从二十七日起宫内发生军事政变,经过一场血战,最后杀死吐突承璀及澧王李恽等,拥立李恒即位。对于在宫廷政变和拥立中立功者,李恒进行了表彰,这说明李恒对宫廷政变是十分清楚的,而且在政变中他还充当了弑父帮凶的角色。明末清初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第二五卷中指出:“陈弘志持推刃之贼,弑宪宗之贼非郭氏、穆宗而谁哉?”而史学家陈寅恪在其所著《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一文中也认为宪宗之死,是与唐穆宗密切相关的。
公元820年正月初三,皇太子李恒即位于太极殿,是为唐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