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当时各大国由于合纵连横形势的变化,常常更换相国。公元前三一八年秦为了争取赵的合作,一度以赵武灵王的大臣乐池为相。次年秦由于反击五国联军大胜,再度重用张仪为相。公元前三一六年,魏襄王为了争取齐国支持,使用田需掌握着大权,与公孙衍发生矛盾,公孙衍因此向魏王建议:“婴子(即靖郭君田婴)言行于齐王,王欲得齐,则胡不召文子(即孟尝君田文)而相之?”经魏王同意,“于是东见田婴与之约结,召文子而相之魏,身相于韩(见《魏策二》第二章和第八章)。由于公孙衍为韩相和田文为魏相,在齐相田婴的支持下,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②公孙衍可说是合纵的首创者,田文是公孙衍的合作者和继任者,就是从这次参与合纵开始的。因为齐是东方的强国,是三晋合纵必须争取支持的。可是这次合纵的行动,未见有什么成就。 公元前三一五年秦向韩的中原地区进攻,战于浊泽(一作浊潢,今河南长葛西北),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认为“与国不可恃”,不如通过张仪讲和,给与秦一个都邑,与秦一起伐楚,“此一易二之计”。韩王赞成这个建议,将使公仲朋入秦。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慌,招陈轸来商量,陈轸认为要避免秦韩联合伐楚,要假装出兵救韩模样,“令战车满夏路(从楚方城通向中原的大道)”,派信臣进见韩王,报告来救大军己出发,使韩绝和于秦。楚王就这样做了。当楚的信臣来到时,韩王大悦,就命公仲朋取消入秦求和之计。公仲朋认为不可,这一定是陈轸的诡计。韩王不听公仲朋的话,就绝和于秦。秦因此大怒,派樗里疾统率大军进攻,相战到下一年,楚的救兵不到,秦大败韩军于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正当浊泽西南,见《战国纵纵横家书》二十四、《韩策一》和《韩世家》)。《秦本纪》载:“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魏世家》亦载:“走犀首岸门。”这是公孙衍合纵的又一次大败,打得他临阵逃脱了。同时,樗里疾还再度攻取了魏的焦和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迫使韩不得不向秦屈服,把太子仓入质于秦。这是公元前三一四年的事。次年魏襄王就入秦和秦惠文王在临晋相会,魏王按照秦王的意见,立了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史记·秦本纪》、《魏世家》)。同时秦又攻取了赵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取得大胜,俘虏了赵将赵庄(《史记·秦本纪》、《赵世家》)。于是张仪所主持的秦和韩、魏连横的形势再度出现,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就再度推行。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