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钢盔和脑袋冻在一起 摘钢盔时哀嚎阵阵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头和钢盔冻在一起日军发出阵阵哀号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专家青木孝治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对细节的重视,其中有不少对研究抗战历史有价值的描写。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却是不错的设计。

史料记载,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作战期间。钢盔虽然显著减少了人员伤亡,但也给日本人带来了不小的烦恼。

首先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军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日苏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然而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直到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比较醒目的。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本士兵,并且瞄着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莫辛—纳干式步枪笨重而且后坐力大,但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糊里糊涂就见天照大神去也。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改小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