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在位前期的年号,时间是从713年到741年,这段时期前承贞观之治,再加上唐玄宗(或称唐明皇)的励精图治,用人纳谏,致使社会安定,生产持续发展,使唐朝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91.6pt 137.4pt 183.2pt 229.0pt 274.8pt 320.6pt 366.4pt 412.2pt 458.0pt 503.8pt 549.6pt 595.4pt 641.2pt 687.0pt 732.8p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是个明君。712年,他继位后,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使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他奋发图强,即位之初,便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基本上澄清了武则天去世以后唐政权的内部问题,缓和了上层阶级之间的矛盾。 唐玄宗善于用人,他在京官中选有才干的人到外地任都督、剌史,同时又选拔各地都督、剌史中的杰出者进京任要职,并将这种京内外官员的选拔、调动定为一种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员,他断然更换。公元716年,他亲自在殿堂复试由吏部选往各地的县令,将其中40多个不能胜任的人打发回家。他在位期间,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这些人个个忠直贤良,各有所长,他们为唐玄宗出谋划策,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姚崇的贡献最大。姚崇为宰相后,压制豪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废除苛税,杜绝宦官掌权,广开言路,战胜自然灾害等。他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严明赏罚。扭转了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
唐玄宗还善于纳谏。宰相韩休和萧嵩共掌朝政。韩休为人正直,看见玄宗施政处事有了过失,总是直言谏诤,而萧嵩却恰恰相反。有一次,唐玄宗照着镜子,闷闷不乐,左右内侍说:“韩休为相以后,陛下消瘦多了,不如把他罢官算了。”玄宗严肃地说:“我虽然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萧蒿来奏事,一昧顺从我,他走以后,我心理不踏实。韩休常常和我力争,他走以后,我心里踏实,能睡安稳觉。我用韩休,是为了治理国家,并不是为我一人。”
唐玄宗统治时期,针对当时的弊政,大胆地进行了改革。第一,整顿统治机构,改革统治制度。723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内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房和礼房等。增置翰林学士,选心腹人员充任,参预机要,草拟诏敕,加强政权中枢机构的统治权力。地方行政组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唐初的地方十道,改成比较固定性的行政机构。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先后在沿边设置了节度使,维持地方秩序,保卫边疆。第二,加强财政管理,改革漕运。唐玄宗为加强财政管理,在全国重要经济区增设许多专使,如漕运使、转运使、劝农使等等。任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从事漕运改革,又采纳牛仙客的建议将沿边诸州“和”旧法,在西北地区广泛推行,使关中积粟与日俱增。第三,根据唐初以来僧尼贵族势力的膨胀,淘汰僧尼,勒令伪度的两万人还俗,没收天下寺观法外占田。
总之,唐玄宗开元时期,由于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生产显著提高,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景象。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体上反映了开元时期的“盛世”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