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公元627-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继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历史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627—649),故有此称。唐大宗李世民即位初始,惩隋亡之鉴,顺应天下思治的民情,“抚民以静”(《资治通鉴》卷191)为施政的出发点,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恳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使隋末战乱一度凋敝的社会生产又呈现生机。从谏如流,选贤任能为贞观之治的明显特点。太宗本着舍短取长,兼明优劣的用人方针,充分发挥贤者能人的德才之长,亲君子、远小人,士庶并举、新故同进、汉荑并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马周、秦叔宝,或以善谋、或以善断、或以忠直、或以干练、或以文才、或以武勇,各尽所能,效力于太宗,以至人才济济,文武荟萃,成为贞观之治实现的重要因素。太宗极为重视吏治,慎择刺史亲民,执法务求宽简,提倡节俭,抑制旧上族势力,并大兴学校,盛开科举,宠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庶民地主广开参政之门。太宗致力于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降众,广以羁縻州府,缓和了西北、北边的边患,民族间的交往得到加强,因此,北方各族尊太宗为“天可汗”,并开辟”参天可汗”道,以加强羁縻府州同中央的联系。太宗在兼容并蓄、开明开放的民族思想指导下,推动的和亲、团结、德化的民族政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汉藏友好史上意义深远。贞观年间一系列的*、经济、军事措施,效果显著,“贞观之治”所造就的盛世升平景象,史家经常与汉代的“文景之治”相媲美。贞观后期,太宗屡兴营建,日趋骄逸,又连年用兵,亲征高丽,加重了人民的8pt 91.6pt 137.4pt 183.2pt 229.0pt 274.8pt 320.6pt 366.4pt 412.2pt 458.0pt 503.8pt 549.6pt 595.4pt 641.2pt 687.0pt 732.8pt;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left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不断骚扰、进犯唐朝边境。内地因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蔽,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隋炀帝败亡的历史教训,他感觉到民众力量的巨大。他以隋朝的覆灭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吃,肚子饱了,但身体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他还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水可以行船,也可以沉船,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他认为必须改变隋炀帝的残暴做法,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他的皇位才能稳固。他指出:“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统治者应当“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根据这种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他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从中央到地方选拔录用了一大批精干的官吏。李世民曾对魏征说:“选择官员,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因此他处处留心,“梦寐以求忠贤。”有一次,他让封德彝推荐有才德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能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实在是现在没有出色的人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好比使用器物,各取他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断定今世没有人才呢?”
李世民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后来与之一起降唐的隋将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是个人才,就释放了他,并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与他推心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还送给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李建成曾用金收买他不成,不久又派人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大功。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宫臣,在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介入很深,曾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不计前仇,对他委以谏议大夫的重任,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后来官任秘书监,参与朝政。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书将常何提了20多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一员没有读过书的武将,很惊奇他写出这样有水平奏章。便问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朋友马周写的。李世民遂派人去请马周,经过交谈知道了马周原是个落魄书生,地位出身低微,但是李世民发现他是个治国的人才,便不计门第,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由于李世民的用人政策十分开明,使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将相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马周、张玄素、褚遂良等文人组成的领导集团。这些人为唐朝的强盛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魏征等人“直言敢谏”,成为一代-风尚。这也是唐太宗文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源头与流水的关系。他认为“君,源也;臣,流也”,“源清则水流”,“源浊而求之流,则不可得矣”。(《资治通鉴》卷152“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为了保持“源清”,他要求臣下对他的过失一定要谏诤,他还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王珪、刘泊、褚遂良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谏官,他们所谏的内容,上自国家大政,下至宫廷琐事。魏征一人仅在贞观初年就进谏二百余事,并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论断。由于唐太宗能求谏纳谏,侍臣才敢于直谏,使一些有益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也使不利的政令措施得以纠正,避免了许多过失。
综观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对于急剧变化的唐初形势,起到了缓和、安定的作用。当时,监狱常常是空的,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在路上可以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也使社会越来越富裕。
贞观时期的武功也是唐朝时最盛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先是派兵灭掉东突厥和薛廷陀两个汗国,接受回纥的顺服,在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些都督府。接着,又挥师大破吐谷浑,灭掉西突厥,在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至此,消除了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唐太宗又对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较好的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646年,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同时开始收复辽东。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使唐太宗威名远扬,少数民族首领尊他为“天可汗”。
总之,贞观时期,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隋末乱世变成封建治世,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的楷模,唐太宗也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和-家而永载史册。的负担,在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不如前期。因此,“贞观之治”是有其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
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贞观之冶”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宋以来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当然不能说这些全无根据,但溢美成分也是不少的。总起来说,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他用贤勤政,*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障,社会秩序安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较融洽。这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治世,它比平世自然好得多,更不要说乱世了。唐太宗是实现“贞观之治”的领导者,他比封建时代的平庸君主要强得多,更不要说昏君、暴君了。明君、治世,给人民多少带来了一些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利。从这个角度看,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应当基本予以肯定的。
贞观治世,不仅是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造成的,更应看到,它的出现是隋末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农民战争打击和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太宗及其辅佐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对农民的要求有所考虑,以至在其中有所反映。如轻徭薄赋就是农民战争反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反映,庸法全面实施,同样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更何况,贞观治世的出现,完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阶级矛盾还相当尖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在统冶的初期,留心治道。注意兼听纳谏,注意节俭。但是,在统治稳定之后,也就不同于前了,他逐渐骄傲起来了,纳谏也少了,“营缮”则多了,行幸游措频繁了,还出兵征高丽。总之,贞观后期的*大不如贞观前期,说明贞观*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些,都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当然,这在唐太宗和整个贞观时期,只占次要位置,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封建*家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著名治世的历史地位。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