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坝遗址位于南充市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三组地界,东依嘉陵江。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5°56'48.9",北纬31°37'06.3",海拔354米。200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四川文物地图集》出版,对嘉陵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2010年,配合中石油中卫—贵阳联络线(四川段)工程建设时,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有汉砖、陶片、骨骸等文物数十件,墓地长约800,宽约200米,面积约160000平方米。2011年4—8月,为配合中石油工程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在此次的发掘区域,遗址堆积以清代为主,另有商周、汉代、宋明等时期文化堆积。共清理东汉砖室墓1座,东汉崖墓7座,清代灰坑3个,清末民初石砌墙体1处等。
商周时期堆积分布面积较小,出土遗物不多。陶器以夹砂褐陶、灰陶为主,另有红褐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弦纹、划纹等。可辨器形有小平底罐、豆柄、大口缸等。出土器物和成都[注: 成都市-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四川省的省会,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平原十二桥时期同类器物相似,初步推断年代也应相当,为距今3200—2900年。对研究十二桥文化向东传播和巴蜀[注: 巴蜀是指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后用为四川的别称。 巴蜀,指人也指地区,后来还指国家。其毗邻而居,交往频繁(其中包括战争),文化上相互影响、渗透。]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出土商周时期陶片
对十二桥时期遗存进行了浮选工作,采集标本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粟、黍、稻等粮食作物,酸模属、梅核、李属等果类植物。本次检测是第一次对成都平原以外的十二桥文化时期遗址进行的植物大化石种属鉴定工作,对了解同时期先民的食性及生业模式有重要意义。此外,相关的植硅石以及出土商周时期陶器的成份测试也在进行中。
汉代文化遗存以墓葬为主,发现有砖石墓、崖墓等。砖室墓发现1座,早年被盗。平面凸字形,券顶。由墓道、甬道等组成。长5.45,宽1.45—2.65,深2.4米。随葬品大部被盗,但仍出土有灰陶罐、陶豆以及抚琴俑、伎乐俑、跪座俑、陶房等。
崖墓发现有7座,以M2为代表。M2为单室墓,平面近长方形,弧顶。由墓道、甬道、墓室等组成。墓室深约5.4,长3.4,宽1.—2.05,高1.4米。墓室末端有砖制棺床一具。清理出土有陶罐、陶豆、陶甑、陶盘以及陶俑,陶鸡,陶狗,陶案,耳杯,陶房、五铢钱[注: 中国古代记重货币。主要行使于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高祖时期止。-wuzhuqian]币等。
本次发掘的8座东汉时期墓葬,为研究阆中地区汉代时期文化、经济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郭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