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此后有5年的过渡期,中国和各缔约方将在此期间逐步落实各自的承诺。到今年底,过渡期结束。在过渡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急需审视一下:从入世谈判至今的20年里,我们的增长机制如何?如今面对的经济态势如何?
引子:高速的增长
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
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中国走上了“复关”、“入世”的历程。
同年国家经委副研究员王建提出“国际大循环”理论,希望以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藉以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这一构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了事实上的“国家战略”,一时间“开发区”、“保税区”、“吸引外资”、“来料加工”成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然而“复关”、“入世”的历程漫长得出人意料,以至于1999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对中外记者说:“中国进行复关和入世谈判已经13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就在这一年,美国一边“误炸”我驻南使馆,一边就中国加入WTO与我达成协议,中国越过了“入世”的最后一个实质性障碍。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此后有5年的过渡期,中国和各缔约方将在此期间逐步落实各自的承诺。到今年底,过渡期结束。
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总额均呈指数增长,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增长总值。进出口数据的波动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且幅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图一)。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后,进出口增长加速。
图一: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

显然过去20多年,我们的经济体量高速增长,其中进出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那我们的增长机制如何?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态势如何?
增长动力格局:投资、出口与消费
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费。投资是为了以后的消费,出口是为了交换进口的消费(以及投资品)。因此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架马车”决定了国内生产者面对的市场。
这里第一个关键的平衡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它其实是在当期社会消费与长远生产力发展间的平衡。
工业化的压力,使我们的决策者倾向于扩大投资份额。虽然投资比重过快增加往往造成被动的调整,投资冒进越严重,调整的幅度就越深、时间就越长。然而从总体上看,半个世纪来,投资的比重持续扩张,“消费/投资”从1952年的653.4%降至2005年的75.8%。1993、1994年,投资首次超过消费,成为内需的主要成分,从加入WTO后的第二年(2002年)起,投资持续稳居首位,并逐年扩大(图二)。
图二:投资与消费的比重

投资加速扩张导致产能急剧上升,而消费相对于投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于是扩大出口就成了必然选择。
站在国内生产者的立场,所谓内需就是“投资+消费-进口”,而外需则是出口。两者间的关系构成另一个重要的平衡(图三)。
图三:国内产能的市场:内需与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