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父亲因病去世,我上小学四年级,还不满11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也不断地听到长辈讲父亲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父亲的形象,反倒越来越清晰了。”陈知进说,“要说我对父亲的最深印象,就是和蔼可亲。可能我是个女孩,父亲和蔼可亲是对女孩子的一种父爱。至于对哥哥,他很严厉。在哥哥的眼里,父亲很威武。我的感受,只有和蔼可亲。”
“你的名字,倒不像个女孩的名字!”
“1950年,我生在昆明,时逢父亲率部进军西南,所以叫了‘知进’。”陈知进说,“大哥生于1929年,名‘知非’,是爷爷给起的,似乎不难理解;二哥生于1945年,抗战胜利,取名‘知建’,意在要建设新的中国;大弟生于1954年,取名‘知庶’,是因为父亲学名‘庶康’,至于还有没有别的意思,不好说;小弟‘知涯’,则因了母亲名叫傅涯。我们的名字,或有时代印痕,或有父母烙印。”
陈赓缘何未“救驾”中央
1947年,党中央从延安撤出,转战陕北,毛主席也想调动陈赓部队,“救驾”中央。
但陈赓,竟然不从。
由此,生出很多传说,乃至有毛泽东“你救蒋介石,不想救我”的传言。对此,陈知进说:“父亲不愿西渡黄河‘救驾’中央,从战略角度讲,是想南下打过黄河,牵制敌人,解除陕北困难,最终达到配合彭德怀保卫党中央。这事儿,他还以个人名义,写过一个电报,想直接发给党中央。在小河村参加中央会议前,他先见了周恩来副主席。周鼓励他在会上发表看法。结果,第二天会议快结束,他还没有发言。这时,周点将说,你陈赓鬼点子多,说说吧。他才把想法托出。当时毛主席脸色都变了。见此,周副主席马上把此事给压下了,说这事有待中央研究。”陈知进说,“后来,就有了中央实施‘品’字(陈谢、刘邓、陈粟)战略反攻,父亲一路南下,真的没有去直接保卫党中央”。
谈到陈赓大将1961年英年早逝,陈知进甚至有些“庆幸”。
“父亲不早死,以他的经历和性格,‘文革’肯定会受到大的冲击。母亲因为父亲,被定为特务,下放到长葛五七干校,一直到林彪事发,才回到北京。”
陈知进说,“1938年,母亲和二舅、四姨一起参加了革命,其他很多亲属,除了大舅解放前到了解放区外,因找工作等原因,外公、外婆等去了台湾。父亲的堂妹,也在台湾。我们家在台亲属,他们不在主流社会,是‘匪眷’。母亲兄妹10人,4人在大陆,6人在台湾。留在大陆的,‘文革’中受到冲击;在台湾的,有的坐了10年监狱”。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除此,夫复何言?
“与蒋家后代,见过面吗?”记者问。
“还没见过。有机缘的话,也不妨见见。”陈知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