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重庆上演了一出“潜伏”的真实版本。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让蒋介石在用兵上造成“错误判断”。他险遭枪决,不露声色地搜集传递情报。他被二野司令员刘伯承评介为“解放西南第一功臣”——刘宗宽。
2009年7月7日,记者探访了现年80岁的魏老(魏仲云)。魏老是解放前夕随西南服务团入渝的老同志。亲身经历了重庆的解放,并先后担任了西南服务团宣传干部,多年参与党史研究。从发黄的史料中我们了解了当年解放重庆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和故事。
解放重庆是我军西南战役的重要一环。西南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在大陆发动的最后一次大战役,也是解放战争史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在大规模作战中,我第二野战军和第一、第四野战军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只有60万人,与蒋介石美式装备的90万大军相比力量悬殊,况有乌江天险作为屏障,那么刘邓大军长途跋涉为什么还势如破竹?西南战事吃紧蒋介石的王牌军在哪里?江南阵地为什么突然炮声沉寂。谁迷惑了蒋介石?在解放重庆的宏大英雄史料中,我们更关注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往事,它以最真实的力量和价值,让我们感怀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拉开了建设大西南的序幕。
一份进军电报 让蒋介石用兵失策
当时上海、广州解放后,蒋介石为保住西南这个最后堡垒,可谓席不暇暖,一个多月,频繁往来于台湾,昆明、重庆到处搜集情报了解共军进攻方向。不料一份电报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那份电报是1949年5月23日,毛泽东在为军委起草的关于向全国进军致各野战军首长的:“二野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电报发出后,蒋介石认为解放军会从川北进攻,先占成都,再下重庆,故决定对北面作重点防御,除配备主力胡宗南部的14个军外,又把另一主力罗广文兵团的3个军也调了上去。
1949年8月下旬,蒋介石飞抵重庆,28日在歌乐山林园举行“御前会议”,听取国民党中将刘宗宽的作战计划报告。为诱蒋进圈套,已经是我军内线的刘宗宽心生一计让胡宗南的亲信副参谋长沈策发言:解放军必学三国时的邓艾,由陕入川,建议把防御重点由川东移向川北。这次议题正好与5月23日毛主席发出的电报共军向西的方向一致。“因为川东地势险要,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大兵团行动十分困难,且其侧翼的湖北、湖南,尚有白崇禧作屏障。川北虽地形复杂,但自古从中原到西南走的都是这条路,川陕之间有公路干线相连,特别是关中地区,有畅通的铁路线直通,可解决大